欢迎访问淮北市人大常委会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人大新闻 / 人大要闻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2023年1月8日在淮北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阅读次数:14691 作者: 淮北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发布时间:2023-01-09
[字体:  ]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2023年1月8日在淮北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   汪华东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转型发展不动摇,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现代化美好淮北建设迈出新的步伐。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较上年略有下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1亿元、增长11.6%,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6.8%。

一年的拼搏和奋斗,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以赴稳大盘。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聚焦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生存发展需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出台“纾困解难22条”,形成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新增减税降费33.6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22.6亿元,免收房租3368万元。认真落实社会保险“缓降补”政策,为企业减负3.29亿元,稳定就业岗位24.23万个。建立工业经济运行调度和预警“双机制”,搭建产业链供应链协作平台,推动36家企业列入省“白名单”,保障重点企业稳产增产。持续激发消费潜力,开展“皖美消费 乐享淮北”、房展会等促消费活动,累计发放各类消费券4613万元,拉动消费近7亿元。

(二)狠抓“双招双引”和重大项目建设,全力以赴扩投资。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全年签约、开工、竣工投产工业项目338个、230个、184个,分别增长43.8%、44.7%、65.8%。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增长135%。

招大引强取得重大突破,引进金浦新能源、皖能综合能源基地等超百亿元项目4个,银邦科技、金派克电池等超50亿元项目10个。实施市级重点项目414个,完成投资657亿元。淮矿集团50万吨甲醇项目正式投产,翌光科技、临涣焦化驰放气制备高纯氢和DMC等项目开工建设。淮宿蚌和淮阜城际铁路、徐淮阜高速公路、G3京台高速双堆集互通立交加快推进,淮徐快速通道淮北段建成通车。

(三)坚持科技创新和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全力以赴促转型。深度推进产学研合作,累计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80项,创建省技术创新中心1家,登记科技成果789项,完成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50亿元。引育14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淮创新创业。市科创中心、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投入运营,市高新区邻里中心建成。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挂牌成立。“五群十链”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60%左右,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基地、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基地产值分别增长20%、9%。全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总数达11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9家、总数达290家。实施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项目248个,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0%、15%。我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等5项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四)深化重点改革和对外开放合作,全力以赴增活力。“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四级“全程网办”事项38381个、“跨省通办”“皖事通办”一体化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国资国企改革稳步推进,新组建文化传媒集团、水务集团、相润集团。“亩均论英雄”改革、“标准地”改革全面推开,完成首次亩均效益评价工作,以标准地供地4171亩。树牢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意识,清理盘活低效工业用地超5000亩。绿金产业获港交所上市批准,金岩高新在新三板挂牌。安徽自贸区淮北联动创新区获批设立,推广改革试点经验和制度创新成果94项。新开通淮北—青岛港海铁联运班线,班线总数增至5条,货运集装箱量同比增长82.5%。徐淮结对合作帮扶协议正式签署,段园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积极推进。

(五)协调推进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全力以赴优品质。编制《淮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通过“三区三线”划定,拓展了城市西向发展空间,破解了煤化工基地产业发展用地空间限制。城市更新有序推进,改造老旧小区58个,完成既有住宅加装电梯26部,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6764套,棚户区改造建成2007套。打通2条断头路,改造提升7条重点道路。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夏粮总产102.14万吨、单产连续四年全省第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完成改厕15627户,建成美丽乡村中心村32个。完成“小田变大田”改革18.35万亩,土地流转率提高9个百分点。1259户3507名防返贫监测对象全部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完成中央、省交办生态环境问题整改1029个。PM2.5平均浓度42.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74%。高标准打造幸福河湖5条,创建省级森林城镇、村庄17个,绿金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入选全国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六)着力加强民生保障和平安建设,全力以赴保稳定。10项暖民心行动全面推进,在全省率先实现“三公里”就业圈社区全覆盖,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740个、托位2170个,新增停车泊位20669个,推出“错时共享停车泊位”4074个,“新徽菜·名徽厨”、健康口腔、放心家政等行动全面完成。深入落实“53353”拓岗计划,开发公益性、政策性和见习岗位1.3万个,城镇新增就业3.34万人。对全市20家农村敬老院实施标准化改造提升。市中医院中西医结合综合楼开工建设,濉溪县中医院晋升为国家三级中医医院。深入开展“1+11+N”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安全生产事故起数、道路交通事故起数大幅下降。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投入使用。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国内黑恶犯罪和电信网络诈骗、养老诈骗等新型犯罪,我市荣获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市”。扎实推进“难安置”问题专项治理,安置房屋10558套,完成既定目标任务的202.3%。严格落实领导接访下访和阅批群众来信制度,市级领导包保化解信访难题68件。在全省率先设立“农民工接访日”,从源头化解各类矛盾,信访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稳步推进,退役军人事务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提升,连续六次获评全省双拥模范城。妇女儿童、青年、残疾人、慈善、红十字等事业实现新发展,民族宗教、审计、统计、外事侨务、工会、地方志、档案、公积金、供销、人防、科协、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一年来,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11·7”疫情等不确定又超预期的突发因素,我们以起步即冲刺、开局即决战的奋进姿态,知难而进、破难前行,稳定经济发展预期,推动淮北高质量转型发展行稳致远。

这一年,我们锚定城市定位,巩固拓展比较优势,激发转型潜力。围绕“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重要综合新型能源基地”战略定位,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全市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装机规模达87万千瓦。世界首台135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淮北平山电厂二期并网发电。

这一年,我们主动对标对表,全面推进“一改两为”,提振发展信心。深入实施创优营商环境“9553”工程,办好涉企服务“九件实事”,加快打造皖北要素价格洼地。开展“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优环境、稳经济”系列活动,各级领导干部累计为企业协调解决问题1000余个,“为企服务”平台办理各类问题4919个,政企关系越来越亲、发展底气越来越足。

这一年,我们坚持民生优先,倾力落实惠民政策,增进民生福祉。民生类支出占财政总支出85%以上,淮北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等20项民生实事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淮师大相山附属学校、翠峰路学校等5所学校正式招生,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2600个。淮北一中新校区投入使用,市人民医院新院区即将投入使用,优质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提档升级。

一年来,新冠疫情反复延宕,全市医务工作者、基层工作者、志愿者和广大党员干部、公安干警,闻令而动、无私奉献、咬牙坚持,广大群众顾全大局、理解支持、积极配合,众志成城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共同守护美好家园。每个人都了不起,我们向大家表达最诚挚的敬意!

这一年,我们强化责任担当,不断提升行政效能,增强能力本领。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始终心系“国之大者”,不折不扣抓好中央和省、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地。我市在全省较早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用法治为营商环境护航。《淮北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颁布实施,《淮北市旅游促进条例》进入立法程序。建立府检联动、府院联动工作机制,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273件,市政协委员提案165件。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开展“找差距、改作风、强担当、争先进”专项行动,投资“赛马”、季度点评成为常态,“工作+研讨”、PPT展示渐成标配,全面提升敢抓敢管、会抓会管、立抓立管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本领。

 

二、2023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坚持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重,坚持招大引强,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的幸福城市,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淮北。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以上,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以上、7.5%以上,能耗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淮北高质量转型发展不是等出来、喊出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尽管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全市经济向稳向好态势没有改变。我们将以“接续奋斗、再争上游”的坚定决心,增强“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紧迫感,激发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干事创业活力,奋力实现全年发展目标。重点抓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聚力稳定经济增长,积蓄高质量转型发展动能

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完善项目推进全流程工作机制,力争全年实施省级重点项目269个,完成年度计划投资345.6亿元。制定并实施重点项目三年滚动计划,谋划储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实施一批产业项目,加快推动华润新能源、碳鑫科技EVA和EC、银邦科技、中基电池箔等重大项目建设,持续强化产业带动能力。实施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积极推动第二气源省级天然气干线管网、工业供热管网等项目落地,补齐短板弱项。实施一批民生项目,积极推进城市更新、城乡地表水厂等重点项目,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

持续激发消费潜能。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完善工业园区配套功能,加快培育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业,规划建设零碳智慧物流产业园、京东物流园,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方面,推动南翔云集和濉溪老城石板街创建省级特色商业街区和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积极培育数字经济、文化创意、直播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全年培育限上商贸单位80家以上,亿元以上零售企业达30家以上。

切实强化要素保障。建立完善重点项目管理系统,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强化重大项目全要素保障、全周期服务、全过程管控。完善园区配套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全力推进供热、供水等“一张网”建设,动态保持水电气等九项要素价格皖北最低。加强市级统筹,优先保障县区、园区重大项目用地、用能、用工、资金等要素需求。

(二)聚力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与中科院、中科大、安徽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院所合作,打造优质创新平台。支持淮北师范大学、淮北理工学院与园区、企业联合申报科研课题,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全面落实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全年登记科技成果60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8%。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和共性技术平台,新增高价值发明专利50件。落实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全年新增省级“双创平台”3家。

持续优化产业生态。细化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提标建设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加速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向车用铝合金新材料和工业零部件方面拓展,推动煤化工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延伸。大力实施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3221”行动计划,支持龙头企业布局建设重大产业项目,构建全产业链生态。

加快数字赋智赋能。发挥“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公共服务作用,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诊断服务,支持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全年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或新型智能设备120台套以上,新建5G基站800座,打造省级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3个。积极实施设备升级和软件更新等智能化改造,推动30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实施生产线智能化升级,全年“四化改造”企业100家以上,培育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5个以上。

(三)聚力精准帮扶企业,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积极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强化企业培育,实行“一企一策”定制服务,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滚动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重点项目150个以上;大力支持建筑业发展,积极培育引进一级资质企业,全年新增建筑业企业50家。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动态遴选培育优质企业,制定清单化帮扶计划,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

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健全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功能,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扩大新型政银担业务规模。引导各金融机构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金融产品,加大对小微企业、科创企业支持力度。持续推进企业上市五年倍增行动计划,全年新增上市在审企业1家、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10家。充分发挥市产投公司作用,打造三支母基金、两大基金群,培育市场化基金丛林,更好服务企业和产业发展。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建立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服务工作机制,建成市政务(企业)服务中心,提升为企服务效能。严格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大力实施“9553”工程,推动更多涉企惠企政策“即审即享”“免申即享”。常态化开展“企业家接待日”活动,清单化、闭环式解决企业“难办证”等问题,努力让企业感受到政府的诚心、服务的贴心。

(四)聚力扩大改革开放,深度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

顶格推进双招双引。坚持领导带头,实施顶格战法,集中精力主攻产业链头部企业和价值链高端项目,力争每个产业链都有龙头企业签约落地。聚焦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强化驻外办事处招商职能,开展驻点招商,组建高水平招商顾问团队,充分发挥商协会作用,强化以商招商,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精准招商。建立“红黄绿”亮牌预警机制,实施全过程项目调度,全年签约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90个,开工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60个。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优化整合现有人才政策,积极推进新时代“相城英才计划”,多措并举引育各类紧缺人才。高标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提高在淮院校毕业生留淮率,为推动产业转型提供人才支撑。

纵深推进重点改革。全面实施开发区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健全管委会管理体制,提升市场化运营能力。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全年清理盘活闲置低效用地5000亩,不断提升亩均营收和税收。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促进企业做大做优做强。扎实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协同推进开放合作。深化徐淮结对合作帮扶,推动我市“五群十链”产业和徐州市“343”创新产业集群深度融合,促进县区、园区全面对接、深度合作,加快建设段园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立足皖北区域性物流枢纽中心定位,依托青龙山“无水港”,大力发展海铁联运,为出口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通关一体化服务。健全安徽自贸区淮北联动创新区工作运行机制,复制推广投资贸易便利化政策,全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

(五)聚力涵养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完善城市宜居功能。积极推进城市功能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改造老旧小区101个、城镇棚户区住房900套,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439套,建成城市书房5个,新建口袋公园3处。推动市人民医院新院区、绿金学校投入使用,提升东部新城公共服务品质。积极谋划推动绿金湖商务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促进金融服务业集聚集群发展。加快高铁西站片区规划建设,提升片区整体风貌。全面完成城区雨污分流工程,加快丁楼污水处理厂扩建和凌云中水厂改造,开工建设相山、烈山污水处理厂,推动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提升城市治理效能。以智慧城市为牵引,深入实施智慧城建、智慧交通、智慧城管等新城建提升工程,稳步推进城市大脑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项目、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多措并举、系统治理“停车难”问题,不断提升城市智慧化管理水平。开展“深度清洁城市”行动,提升小区物业管理质量,推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积极争创国家卫生城市。

健全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推动淮宿蚌、淮阜城际铁路,徐淮阜高速公路淮北段工作进度,确保G3京台高速双堆集互通立交建成通车。实施干线公路畅通工程,推进G343精细化提升,S305进港公路、S410濉刘路改建,S235濉唐路三期建设;改造提升瑞骑路、学府路等城市道路,构建外联内畅的交通大格局。做好通用机场前期工作。扎实推进浍河航运工程,开工建设韩村码头,加快临涣船闸、孙疃码头建设进度,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内河港口。

(六)聚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粮食播种面积413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51万吨以上。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5个,建设良种繁育基地52万亩。结合“小田变大田”改革,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建成高标准农田18.3万亩。全年新增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3个以上,“两品一标”农产品15个,打造皖北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中心。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三大革命”“三大行动”,新建5625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提升农村户厕4610个。实施农村公路提质改造144.7公里,农村公路养护提升工程231公里,积极争创“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完成44个市级以上中心村建设任务,推动乡村建设从“一处美”向“处处美”转变,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新增社会化服务组织50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市土地流转率达到58%,以股份合作形式开展“三变”改革的村达到88%。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七)聚力生态保护修复,坚定推动全面绿色转型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高标准完成整改任务。严格落实《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确保PM2.5平均浓度和优良天数比例完成省定目标。推深做实河(湖)长制,开展重点河段流域治理,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扎实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完善固废处置设施,强化危废全过程管理,提升风险防范处置能力。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认真落实《淮北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推进段园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及绿色廊道建设,实施五沟镇、朔里镇等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项目,打造生态修复“淮北模式”。统筹推进林长制改革,扎实开展“五大森林行动”,完成营造林3.15万亩。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聚焦能源结构调整,实施煤炭、电力等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发展风电、光伏、氢能、煤层气等新能源产业,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95万千瓦。加快建设集换电站、充电站、储能站、光伏站为一体的综合站场,布局新建电动汽车充电桩200台,方便群众绿色低碳出行。

(八)聚力增进民生福祉,持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学前教育促进工程,新建改扩建幼儿园7所,增加学位1680个。加快市一小二中南湖校区、市实验学校改扩建等项目进度,提高优质学位供给能力。加快淮北理工学院二期建设,推动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向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迈进。

织紧扎牢社会保障网。深入开展创业淮北行动,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统筹做好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开展创业培训3200人以上。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全年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842户。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强化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实施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900户。

2023年,我们将接续实施20项民生实事和10项暖民心行动,推动便民停车、快乐健身、老年助餐等项目提质扩面,让群众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加快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皖北川藏线”、双堆集红色旅游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提升四季榴园、南山景区等精品乡村旅游项目。冠名“淮北号”旅游高铁,提升城市品牌传播力。一体规划南湖、朔西湖等重要湿地观光廊道,建成绿金湖快乐健身项目,结合“观光小火车”,串点成线,着力打造“煤美与共、湖上淮北”。

(九)聚力筑牢安全底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全力守护健康安全。准确把握、全面执行疫情防控各项优化措施,加强医疗资源准备、医疗物资储备,着力保健康、防重症,确保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支持市妇幼保健院、濉溪县医院争创三甲医院,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支持三区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专科,满足群众就近就医需求。

严格抓好生产安全。深化“铸安”行动,突出抓好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道路交通、城镇燃气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隐患。强化消防综合救援、应急避难、防洪排涝、人民防空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安全风险防范能力。

系统抓好公共安全。严格政府债务管理,坚决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严格落实领导接访下访、阅批群众来信制度,推动历史积案销号清零。支持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公益性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以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为抓手,推动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纵深发展,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加强国家安全、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一)坚持党的领导,做到忠诚为政。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发自内心、表里如一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始终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时刻对标对表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绝对忠诚。

(二)坚持公平正义,做到依法行政。常态化开设法治讲座,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全面兑现政府公共政策,加强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出庭应诉。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加强审计监督和统计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政协委员提案。

(三)坚持担当作为,做到务实勤政。完善“赛马”激励机制,营造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干事创业氛围,确保政府工作说一件、干一件、成一件。健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制度,优化“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把好事办好,让群众说好。定期举办产业发展、“双招双引”、项目建设等专题培训班,选派干部赴先进地区跟班学习,全面提升专业能力,努力成为本领域的行家里手。树牢“发展退位,干部让位”导向,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做到敢抓敢管有魄力、会抓会管有本事、立抓立管有效率,切实用干部的“担当指数”“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

(四)坚持严实作风,做到廉洁从政。始终把抓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以工业互联网思维推动政府工作流程再造,建立健全政府工作闭环管理机制,所有事项清单推送、智慧督办,确保一抓到底、层层落实、销号清零。树牢“过紧日子”思想,把每一分钱,都用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键处。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市委实施细则,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持续深化“找差距、改作风、强担当、争先进”专项行动,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