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淮北市人大常委会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监督工作 / 听审专项报告

淮北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汇报

阅读次数:16441 作者: 淮北市人大 发布时间:2017-06-26
[字体:  ]

市职教办主任  王自美

(2017年6月22日)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会议安排,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就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汇报如下。请予审议。

一、基本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坚持把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淮北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节点和有力支撑,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环节和有效突破口,优化资源整合,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贯彻落实国家、省职教会议精神,改革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加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和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有关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策部署。2015年4月,在全国辖区的地级市中率先成立正县级的淮北市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统筹规划、指导管理全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同年12月,出台《淮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对体系建设基本内容、重点工作等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2016年6月,出台《淮北市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市级统筹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区域内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和政策措施等方面的统筹管理。2017年,出台《淮北市职业培训市级统筹实施办法》,把职业技能培训纳入政府岗位目标考核,在“三不变”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安排,各计其功”原则,对全市各部门、各行业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项目资金,实行统筹管理。淮北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举措被教育部写入《全国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中期(中职)评估报告。

(二)加快职教资源整合,规模效应日益显现。一是职教园区一期工程如期建成投入使用,彻底扭转了以往我市职业教育办学空间狭小、办学基础能力薄弱的状况。二是推动中职资源深度整合。打破隶属关系、行业、区域和所有制不同等体制性障碍,整合由教育部门管理的淮北工业学校、淮北师范学校、淮北二职高和由文化部门管理的淮北艺校,成立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并于2014年9月入驻园区,实现了当年整合、当年招生、平稳过渡、运行良好的预期目标。2015年,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和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顺利入驻职教园区。目前园区入驻师生2万余人。园区建设发展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日益显现。三是园区二期工程扎实推进。成功申报上亿元项目资金,解决了园区建设融资问题。其中淮北工业学校现代服务业实习基地和职教园区三个共享建筑建设项目,获批国开行基金贷款6000多万元;淮北煤电技师学院产教融合项目工程项目,获批中央财政专项资金2000万元;43个安徽省中职质量提升工程建设项目,获批中央及省专项资金3573万元。四是加快构建大培训工作格局。一方面通过年检等政策措施,积极引导民办职业培训学校有效整合,一方面积极引导职业院校转变办学观念,发挥职业院校职业培训的主力军作用。2016年,我市共完成各类培训86000人次,其中全市职业院校所承接的各级各类培训达73000多人次,是省教育厅下达25800名年度培训任务的近三倍,培训质量显著提升。

(三)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主攻方向更加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成绩初步显现,启动淮北市职业教育联盟组建工作,加强中高职衔接,推动属地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结对联合;推进区域内的校校、校企深度合作、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发展。一是推进“双证融通”专业试点。2016年,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成功申办安徽淮北技师学院,启动了“相城金蓝领万人行动计划”,组队参加《中国大能手》(第三季)节目启动暨技工院校联盟签约仪式,与大能手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签订共建专业协议。“双证融通”专业试点工作渐次铺开。二是推进职普横向融通。探索建立普职教师互相兼课、学生学籍互转和学分互认的横向融通机制。组织有升学意愿的孩子参加“技能+素质”对口高考,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成才的路径选择。濉溪县职教中心、烈山职高等对口高考本科达线率逐年升高。三是推进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发展”的方针,着力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积极助推淮北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目前全市共有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2个、省级示范街道9个、省级示范成人文化技术学校6所。自2012年以来,连续五年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启动仪式,营造了“时时能学,处处能学,人人可学”的终身学习氛围。2016年我市成功加入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联盟。淮北市荣获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优秀组织奖,相山区、烈山区相继荣获 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成功组织奖。“书香相山”和“成人劳动技能培训”荣获全省全民读书活动“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王璐、吴烁、王奎成等先后被评为“全国百姓学习之星”。濉溪县被列入全国第三批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

(四)提升服务能力水平,产教融合逐步深化据统计,目前与市内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有29家,与市外开展小区合作的企业有35家,合作形式多种多样。一是启动“现代学徒制”和“工学一体”试点工作。2015年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濉溪县职教中心、淮北煤电技师学院同步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并入选安徽省中职质量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库。二是实行“订单”、“冠名”式培养。淮北煤电技师学院、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淮北卫校先后与相邦科技复合材料、华润金蟾药业、淮北辉克药业、淮北静安养亲苑、长治电子、京信电子等签订订单式培养合作协议。2016年9月以来,市职教办先后组织382名职业院校学生到安徽京信电子“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既满足了院校自身办学需要,又及时解决了企业季节性招工难用工荒的难题。《安徽信息》以《淮北市采取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方式提升职教水平》为题,在全省推广“淮北经验”。《人民日报》以《政府成立专门职业教育管理机构,为企业和人才牵线搭桥》为题进行专题报道。三是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基地。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先后将安徽金龙机电、苏州颐高电子商务、苏州明特佳电子等企业生产线引进校园,探索出校企共建“教学工厂式实训基地”的新模式。2017年3月,海尔空调首个服务人才培训学院落户安徽淮北技师学院,并与学校共同制定了首个全国空调行业售后服务标准。目前,该院已举办3期培训近千名海尔空调服务兵及在校生。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淮北市长治智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淮北市敬贤堂医药连锁有限责任公司三家企业入选安徽省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四是主动服务淮北经济社会发展。根据我市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研显示,近年来,我市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淮北籍中职毕业生本土就业率高达80.06%,就业质量持续向好,职业院校生已成为支撑我市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生力军。

(五)抓住关键环节,职业院校内涵建设不断加强

一是加强职业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2016年,以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为试点,指导职业院校实施管理机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教育教学四项改革,焕发了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了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人民网、中安在线、淮北日报等多家媒体先后予以报道。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建立校企共建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推动杨杰、方国胜等一批技工大师工作室进驻校园。加强“名师工作室(坊)”建设,充分发挥“名师”和专业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优化专业设置。围绕“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发展战略,探索建立专业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建立完善专业设置的“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引导职业院校增设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战略产业急需的专业,减少或取消人才饱和、就业率低的专业。2016年,我市调减矿山采掘等专业20个,新增现代物流、康复养老、现代农业等专业44个,专业设置更加紧密对接社会需求。目前我市重点开设信息技术、学前教育等骨干专业50多个,专业点达150多个,基本覆盖了全市国民经济各个领域。2016年,淮北卫校护理(老年护理)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点”,成为我省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院校。四是加强跨区域合作办学。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先后与北京商鲲教育集团、武汉视野教育集团、上海曙光集团先后联合开办高铁乘务、淘宝商务等专业。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北京中航天使教育集团、天路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办空中乘务、机场地勤、无人机驾驶等专业。烈山职教中心和扬州生活科技学校联合开办“中式面点”和烹饪专业。朔里职高与广东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以“专业+行业+企业”的模式达成专业联合办学协议。五是中外合作开启新纪元。2017年4月,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采用“2+2+2”模式,选择“学前教育专业”、“财经商贸专业”、“信息技术专业”三个专业,与美中商学院达成合作办学协议,秋季即可招生。2017年5月,安徽淮北技师学院与德国TRIAS公司、中鑫创投(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办汽修专业特色校企合作项目,通过三方合作办学,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全方位与国际标准接轨,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汽修人才。多样化的成才选择路径,进一步丰富了职业院校的建设内涵,增强了职业院校的吸引力。

(六)以“三赛”为抓手,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抓信息化教学大赛。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开展信息化校本培训,用信息化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全面提升2015年,淮北工业学校跻身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行列,全省仅有2所中职学校入选。组队参加国家、省信息化教学大赛,连续多年披金摘银。参加全省2016年中职学校教师信息化大赛,获一等奖10名,占全省一等奖总数的近三分之一,总获奖率达90%,15件作品获得参加国赛资格,市职教办荣获优秀组织奖。参加全省中职学校优秀教研论文、精品课和优秀教学课件“三优”评比,屡创佳绩,市职教办连续5年荣获“优秀组织奖”。二是抓中职生“文明风采”竞赛。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将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竞赛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17年,我市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全国决赛,荣获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7个,优秀奖14个,获奖率位居全省各地市首位。2014年以来,郭子文、谢怡清、张禹同学等先后获评“全国最美中职生”称号,其中,郭子文同学荣获“全国最美中职生(十大)标兵”,成为安徽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中职生。2016年,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人文艺术系29名舞蹈班学生参加G20二十国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文艺演出,获得广泛好评。2017年4月8日,中央电视台《中国大能手》节目组特邀张禹同学作为致敬学生代表,到央视演播室录制央视“匠心筑梦”五一特别节目。该节目已于4月30日晚,在CCTV中央一套、二套相继播出。三是抓职业技能大赛机制建设。建立完善市、县(区)、校三级竞赛制度,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成功入选安徽省教育厅省级职业技能大赛竞赛点,并连续两年成功承办全省职业技能大赛,目前正全力争创全国职业院校大赛基地。2017年3月,组队参加省级技能大赛,69个项目获奖,一等奖13个,二等奖22个,三等奖34个,团体总分继续稳居各地市前列。16位选手入选安徽省代表队,参加了7个国赛项目的比赛,摘取银牌2块、铜牌4块,较去年1银3铜的成绩,实现了新突破。按照有关政策规定,2017年我市17名同学因竞赛成绩优异将免试升入应用型本科学习。毕业生良好的综合职业素养备受用人单位青睐,2017年4月,成功举办首届校企合作洽谈暨2017年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吸引市内外240多家企业参会,近6000名中高职学生参加招聘,签约率达85%以上。

二、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的有力监督指导下,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良好成绩,发展势头强劲,但与先进地市相比,改革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质量不优、统筹不够,中职招生困难,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采取有力举措,下大力气加以解决。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化市级统筹,加快资源整合步伐。进一步建立完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全市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和重要政策措施,努力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合力推动全市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生动局面。尽快完成全市职业教育联盟组建工作,构建全市统筹、分级办学、专业错位设置、差异发展、资源共享的“大职教”格局。完善行业指导制度,建立教育部门与行业部门的联动机制。依托农业、加工制造、电子信息、交通运输、财经商贸、文化艺术、医疗卫生等行业主管部门,成立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政府部门、校企间的多边合作,资源共享,融合发展。加快淮北职教园区二期工程建设,为实施全市公办职业学校新一轮布局规划调整和资源整合奠定基础。支持县区按照“一县(区)一特色”的原则,依托县级职教中心,整合县域内职业教育资源和培训资源,做大做强做实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二是深化改革创新,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制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学分互认、学籍互转实施方案,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选择,加强中高职办学衔接,贯通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探索中职学校与技工学校学生学分互认办法,健全多元立交的培养机制。

三是创新公共实训模式,实现资源统筹共享。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的要求,推进淮北市职教园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努力建成一流的综合性、公益性和示范性的公共实训基地。该基地将服务职教园区所有的学校,并辐射全市的相关职业学校和企业。同时,按照“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在企业挂牌职业院校公共实训基地,其运行维护费用由市财政给予相应补贴。

 四是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促进可持续性发展。建立完善产教融合制度。推动《淮北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尽快出台,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制度,促进、规范和保障校企合作。稳定中职招生规模。实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统筹高中阶段招生,严格执行省政府岗位目标考核职普比大体相当(4.7:5.3)的要求。强化质量保障。加快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推动职业院校构建校内质量保证体系。全面实施中职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指导全市各职业院校发布年度质量报告。强化经费保障。加大财政投入,确保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水平达标。落实市、县(区)中等职业学校财政生均拨款制度,不断提高财政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水平。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督促各级政府确保将教育费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我们实施“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今后,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把加快建设淮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关键举措,把推动学制、体制和机制创新作为强大动力,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淮北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核心任务,落实责任、扎实工作,努力推动职业教育与我市经济社会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