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淮北市人大常委会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监督工作 / 调研视察

关于城市转型发展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阅读次数:11479 作者: 淮北市人大 发布时间:2017-12-04
[字体:  ]

在淮省人大代表调研组

为破解转型发展难题的“良方”,加快推进城市转型发展步伐,7月18日至20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在淮省人大代表赴河南省平顶山市异地调研学习城市转型发展工作。在学习借鉴平顶山市有益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召开调研座谈会,听取了淮北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工作情况的汇报,并与市人民政府及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通过调研,代表们较为全面地了解了全市转型发展工作的整体情况,分析查找了淮北城市转型发展工作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意见、建议。

一、我市城市转型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淮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转型发展,抢抓政策机遇,狠抓招商引资,突出项目带动,努力探索转型崛起新路径,谋划确立了“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发展战略,转型崛起的“四梁八柱”日渐清晰,“一二三四五”总体框架基本形成,在全国资源型城市普遍困难的大背景下,淮北城市转型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经济结构日趋优化。创新“4664”招商工作机制,坚持领导带头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营造亲商安商环境,招商项目数量和质量大幅提高,万达招商综合体、完美生物科技、华润制药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淮北。推动“跨煤入化”,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初步形成煤-焦-电-化-材循环经济产业链。全力培育电子信息、铝基和碳基新材料、生物科技、绿色食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互联网+新业态等现代服务业,金龙电子、卓泰化工、相邦复合材料等发展态势良好。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7个省级开发区特色鲜明、产业集聚、错位发展,杜集高端装备制造基地获评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濉溪县铝基高端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跻身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截至2016年底,非煤产业增加值占比达71.7%,从2011年至今提高了近40个百分点;三产增加值占到GDP的36.4%,淮北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二)城市生态逐步修复。着力打造宜人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生态城市,统筹实施南湖、中湖、东湖治理工程,推进河湖联通工程,打造一批滨河、滨湖公园和景观带,城市规划区内湖泊湿地面积占比超过40%。截至2016年底,全市累计治理采煤沉陷区17.81万亩,约占沉陷区总面积的51%,通过治理,新增耕地9万余亩、新增耕地3万余亩、养殖水面3万余亩,成功解决了近20万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持续实施石质山造林工程,全市20万亩石质山披上绿装,获得全省唯一的“石质山造林突出贡献奖”,跻身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积极推进河流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相继启动王引河、萧濉新河和老濉河等河道疏浚和生态修复工程。现在的淮北山青树绿景美,形成了“三山环绕、多湖珠连、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山水生态。

(三)改革创新氛围浓厚。坚持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要红利,大力推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融合,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换。成立铝基复合材料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中国芳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平台;打造“方正智谷”、“源创客”、“梧桐树”等孵化基地,承办“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互联网+”单项赛全国总决赛;100多个创新团队入驻“双创”平台、70多家风投机构参与创新创业,高新技术企业逐步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动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国首创“互联网+实名制”权力运行模式;挖掘大数据“富矿”,在全国首创以PPP模式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打造“信用淮北”诚信品牌,在首届“中国诚实信用建设高峰论坛”获评“信用城市建设创新奖”,以82.23的信用指数位列全国261个地级市综合排名第18位。深入推进金融创新,成立安徽省唯一区域四板市场融资服务中心,创新新型政银担保合作模式和“税融通”业务,合并全市5家政府融资平台成立市建投控股集团,推动市场化运作,为城市转型发展提供有力资金保障。

二、我市转型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转型发展存在先天不足。作为资源型城市,煤炭等传统产业发展空间收窄,资源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新的经济增长集群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不能完全弥补传统产业下降形成的缺口。在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上,缘矿而建的独立矿区布局结构较为松散,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社会服务能力不强,全市累计塌陷土地约27.2万亩,塌陷村庄超过400个,采煤塌陷区治理任务艰巨。

(二)转型发展的环境不够优化。作为全省率先进行“放管服”改革试点城市之一,但与建设服务性政府目标相比,在工作理念、审批模式、服务水平和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和不足,特别在建设领域的审批事项,存在审批程序复杂、审批部门多、前置条件多,审批时间长、效率低等问题,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环境,制约了转型发展。

(三)转型发展财力支撑不强。政策性减税持续推进,煤炭市场不稳,税收波动异常,非煤产业体量偏小,新的增长点尚未形成有效税源支撑,转型政策争取资金数额有限,民生投入持续加大,财政支出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增幅,收支压力有增无减,难以有力支撑城市转型成本。

(四)产业布局不尽合理。煤炭产业发展空间收窄,支撑力不断下降;非煤产业虽增长较快,但体量偏小,缺少龙头企业带动,集聚度不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快,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多,受资金、人才等因素制约,多数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外贸进出口额较低,出口产品门类较少,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几点建议

(一)树立工业强市理念不动摇,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工业强市”发展理念不动摇,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构建门类齐全、优势突出的工业发展体系。集中优势资源做大做强煤电、煤化一体化产业,积极推动高碳资源低碳利用、绿色发展,促进煤炭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加快建设大型清洁高效坑口燃煤电厂、热电联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电厂,进一步提高煤炭集中高效发电比重;促进煤炭精深加工和多元转化,构建以先进合成材料为主体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逐步向具有区域特色的“煤—焦—化—电—建”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树立发展优势产业集群的理念,拉延产业链和拉近产业群,积极发展食品包装、食品物流等配套产业,加快发展壮大食品产业集群;推进电工电气设备及其它通用设备产品高端化发展,改造提升机械制造产业,加快建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提高集约化和绿色化发展水平,促进新型建材产业转型升级。转变观念,大力培育和发展铝基和碳基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以及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积极构建以碳谷科技为代表、以陶铝峰为支撑、以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为配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二)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切实加大改革力度,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权责统一的行政审批工作机制,对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分类管理、分类定权,形成管理规范的操作流程,搭建行政审批事项网络运行平台,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能,优化营商环境。坚持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深入研究国家宏观政策,扎实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省各类项目及资金的支持;不断加大有效投入,紧盯重点项目,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夯实发展后劲。不断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完善招商政策、创新工作机制,紧紧围绕“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坚持产业招商、专业招商、精准招商,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园引制,力争引进好项目、好产业、好机制,努力实现产业集群的跨越式发展。不断打破制度藩篱,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不折不扣落实好减税降费等各项惠企政策,真正发挥相关政策及财政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激励杠杆作用。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优化金融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实施精准帮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用工难等困难和问题,推动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争创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国家创新驱动试验区为牵引,加快构建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资本和金融、制度和政策“四大创新”体系,为创新引擎加足动力。紧紧抓住创新驱动发展这一核心战略,大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积极培育农村电商、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等新业态,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调整工业结构,集中要素资源,聚焦“中高端”,大力推进“互联网+制造”、“集约+循环”等模式,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和培育,争取更多的园区成为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更好地发挥基地引领产业集聚发展、转型升级的作用。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抓住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物流、商业、信息、金融、咨询等知识与技术密集的生产性服务业。

(四)打造城市特色品牌,持续推进宜业宜居城市建设。积极打造智慧淮北城市品牌,推动城市各类规划与智慧城市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交通、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等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响应,实现城市智慧化管理和运行,让市民更好共享指尖上的智慧生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规划建设生态绿色可循环的森林城市、海绵城市,坚持拆迁建绿、 建园添绿、沿路补绿、见缝插绿,不断扩大海绵体面积,打造“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弯” 独具淮北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把城市及周边的山水林田湖有机链接起来,实现道路可畅通、空气可净化、垃圾可处理、降水可渗漏、休闲有去处,为市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全面加强“道德、文化、环境、制度”建设,力求做到城市规划好、市容市貌好、生态保护好、社会秩序好、优质服务好、道德风尚好,实现淮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健康有序全面协调发展。(市人大常委会人选工委   安敏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