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小企业实体经济技术创新人才缺乏、企业融资渠道少、公共服务平台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些实体企业在成本高、融资难、税负重、竞争加剧等压力下,出现了“脱实向虚”的苗头,影响了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也增加了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这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鉴此,我们建议:
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创新担保方式、优化信贷流程,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开展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试点,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建立最具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项目库,由政府推介给金融机构,积极推进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延长贷款周期,切实使一批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优、市场销售广、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能够得到长期的融资服务。
二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便捷型的服务体系。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面向产业、服务企业,资源共享、注重实效”的原则,组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线上网络服务平台,加大对服务体系功能和作用的宣传力度,真正让中小企业在发展实体经济的过程中,体会到服务平台的便捷和实用,切实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一站式、全方位、综合性的服务。
三要扶持中小企业在技术、管理、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根据各县区和市开发区的产业集聚,结合各自实际,建立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的各类智库平台。从而在技术创新方面,帮助中小企业加大内部人才培养以及外部人才引进力度,增加研发投入,开发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设备,研制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在管理创新方面,根据企业发展规模和行业特点,帮助中小企业改变“家长化”的管理模式,制定长期的企业发展计划,避免盲目扩张的弊病。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商业模式创新降低成本和开发个性化、品牌化的市场。
四要建立完善中小企业的人才支撑体系。建立完善人才政策,降低门槛提供平台,在招商引资中注重引技引智,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议在招商引智方面,加大对愿意住淮工作人才的奖励力度。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双向流动和兼职,对符合一定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聘用人才给予适当补助支持。同时,鼓励帮助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技术研发机构等科技机构,切实使中小企业在专精特坚的基础上做大做强,把中小企业变成行业性龙头企业,最终形成产业的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