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为进一步加强全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队伍合理优化配置,打造主城区人民满意教育,提出本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师紧缺情况严重。
- 学生数量增加导致教师紧缺。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大批增加和新建小区增多,部分城区学校学生数大幅度增加,2016年全区19所城区中小学在校学生比2014年多2103人。同时农村学校虽学生数量减少,但班级不能减少,教师不能减少。该区教师的编制仍是原有基数,造成师资队伍明显缺乏。
- 新开学校导致教师紧缺。新开办古城路小学郭王分校、第二实验小学凤凰山分校于2015年开始招生,现有班级8个,2017年暑期需增8个班级,现仅有教师12人。需增教师26人。
- 控制标准班额导致教师紧缺。根据省教育厅皖教秘督[2016]42号文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必须严格控制学生人数,杜绝出现大班额。此项工作将纳入年度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教育考核的主要内容,同时作为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复核的重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2017年秋季开学全区需增班级19个,需增教师46人。
- 学科性缺编严重。按照“开足开齐课程”的要求,小学各个年级必须开齐音、体、美和社会实践活动课,小学三年级以上必须开设英语、计算机课。目前,全区中小学共有音乐教师37人、体育教师80人、美术教师37人、信息教师45人,18所农村中小学没有一名专职音、美教师,仅有5名专职体育教师。实际需音乐、美术、信息教师各92人,体育教师175人,全区合计学科性缺编252人。
- 教师请假导致教师相对性紧缺。随着国家放开二孩政策,截止目前全区共有51名女教师怀孕请产假。此外尚有患重大疾病27人,已取得教师资格、无代课能力38人。
- 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亟需改善。该区教师平均年龄44岁,30岁以下的占总数的4%,50岁以上的占总数的21%,2017年底将有57人退休。若不及时补充教师,教师队伍将会出现断层、断代现象。
按照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2014年11月下发《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14]72号文件)“按照教职工与学生比例和教职工与班级比例相结合的方式核定教职工编制”的原则进行测算,该区尚缺105名教师,若综合以上因素,至2017年底,该区教师计缺260名教师。
(二)教师资源配置与教育均衡发展仍存在矛盾。
- 城区学校教师力量相对集中,村小教师量少质弱。西部农村偏远地区学校比较分散,班额小。该区现有农村小学15所,教学点5个,共123个班级,专任教师213人,常年依靠支教。部分教学点人员极少,如孟庄教学点只有两个班级12名学生。近年来农村学生家长追求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将居住地向城区转移,造成农村学校生源减少,由于村小和教学点较为偏远,难以留住年轻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这直接导致师资上城乡差距大,长期以往将会强校更强、弱校更弱。
- 教职工编制管理尚不能完全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城区学校近几年发展迅速,如淮纺路小学、濉河花园小学、翠峰小学等,学生数和班级数成倍增加,教师编制岗位仍是原有基数。且受岗位限制和历史原因,一些教师评上中高级职称后多年、十多年都无法兑现,如桓谭小学一位教师虽早已具备小学高级教师资格,但直至退休都没有兑现,这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
二、几点建议
(一)尽快重新核定全区教职工需求数。
由区教育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编办、人社部门按照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2014年11月下发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14]72号文件)规定:将县镇、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一到城市标准,即高中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2.5、初中为1:13.5、小学为1:19。给合班师比(班师比为:小学每班低于46人的按班师比1:2.1;中学每班低于50人的按班师比1:3.5;高中每班低于50人的按班师比1:4),重新核定该区教职工职编制数,建议市编委按照新的编制标准为该区增加教职工编制。探索将一般性教学辅助和工勤岗位不再纳入编制管理范围,并相应适当降低教职工编制核定标准。
(二)建立教师定期补充良性机制。
按照最新核定的教师需求数,针对全区教师学科性、结构性缺编较为突出的现状,加大紧缺专业教师的招聘力度,解决好农村学校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英语等紧缺专业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及时、足额补充师资。优先安排到紧缺学校或岗位,防止教师青黄不接的现象延续下去。除了尽力争取省招在编中小学教师外,通过招聘区聘编外教师,以满足全区教师需求,为实现该区教育的优质均衡,提供师资保障。
(三)定期核岗,动态调控,及时补足。
结合各校实际需要,以学年度为周期,由市教育、人社、编制等部门每年依据相山区上年度学校学生数、班级数和教职工情况,定期核定教职工岗位需求,根据核定岗位余缺情况,实行动态调控。本学年度临近退休人员信息及时上报至市教育、人社部门,按退一补一原则,及时招聘补充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