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迫切需要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以技术集成型的规模化工厂生产取代劳动密集型的手工生产方式,以工业化制品现场装配取代现场湿作业施工模式,实现住宅部品部件生产的工厂化、施工现场的装配化的绿色建造。可以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浪费,降低建筑工程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一、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以1号文件的形式转发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发展绿色建筑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和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党的十八大以来,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建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装配式建筑可以极大地促进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等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是实现高水平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重要途径。
根据《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2017,装配式建筑是指由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该类建筑可大大减少施工资源消耗,提高建造速度,同时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节约劳动力并可提高建筑质量,是实施绿色建筑的重要措施,应大力推广应用。2016年国家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30%。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和高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方向,已上升到国家战略。
自2015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些政策鼓励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目前我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均已发布文件表示在未来10年内发展装配式建筑,并制定了工作目标和政策支持。上海市提出自2016年起,新建项目原则上必须采用装配式,单体装配率不低于40%;深圳市自2016年起,新建项目采用装配式,单体预制率不低于40%,装配率不低于60%;浙江省自2016年5月1日,立法推进建筑工业化,制定出台了相应政策文件;安徽省从保障房起步,向商品房推进,将建筑产业化作为一项重要产业发展,以打造千亿元产值规模为产业目标,政府全力扶持。近日,安徽省住建厅、发改委等16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培育和壮大建筑业企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大力推广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发展装配式建筑,明确重点培育设计、生产、施工全产业链的装配式建筑企业,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
作为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重心,中国装配式建筑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机遇。在中央政府的装配式建筑发展计划和激励政策的引导下,各省市纷纷开始了装配式发展热潮。未来我国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可达万亿元,2018年我国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达2.9亿平方米,同比增长81%(占新开工面积13.9%),中性预测下,我们预计2019~2021年国内新开工房屋面积为20.1亿平米、19.5亿平米、19.1亿平米,假设装配式建筑占比为17.5%、20.5%、23%,对应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分别为3.5亿平米、4.0亿平米和4.4亿平米,按每平方米造价2300元计算,2019~2021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分别可达8000亿元、9200亿元和10000亿元(建筑整体建安工程造价,含非装配式建筑部分)。
二、目前我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状况
为加快推动我市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践行“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发展战略,更好的促进淮北经济增长,中煤远大淮北建筑产业化有限公司根据产业规划和发展需要,在市经济开发区新区烈山园中园区投资建厂。配备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预制构件生产线,产品主要包括:住宅PC预制构件,带有装饰面和保温层的预制外墙板;预制梁、柱、楼梯、阳台;叠合楼板以及带功能管线的内墙结构部件等。年生产能力15万立方米,建筑面积约150平方米。
目前,淮北市实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认识上存在误区
目前装配式建筑领域存在很多误区,第一个误区是一些业内人士不了解装配式建筑的内涵和外延,将装配式建筑盲目等同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短期采用的大板建筑。那时的大板建筑,受到技术水平和社会经济实力的限制,相对比较粗糙,也出现过一些质量安全问题,而现在推的装配式建筑与过去完全不同,在技术、标准方面都有系统的解决方案,并且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推行了几十年。第二个误区是对现有技术体系的担忧。有些人认为这种连接的方式不像整体现浇那样安全可靠。“其实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标准是完全按照现浇的理念来设计的。在早期的时候主要是有些企业不会做,或做得不好,出现了一些问题。最近几年,在大量实践基础上,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并通过技术的优化、改进,通过产业工人的培训,通过体制机制、监管的不断完善,这些问题已经逐步得到了解决。装配式建筑是一个发展方向,只是我们如何按照这一发展方向,把技术问题解决好,把管理解决好,把好安全和质量关。走工业化道路,是建筑业的发展方向。
2、实施发展中的问题
除了认识上的误区,装配式建筑发展过程中也遇到许多问题。
第一是工业化、产业化、系统化、标准化的思维理念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这需要通过学习、了解,从根本上解决。
第二是政府层面的政策落地存在体制机制创新问题,“最后一公里”落实不到位。过去的建造方式,设计、生产、施工、采购、物流,完全都是割裂开的,这非常不利于工业化的建造方式,所以住建部提出要从顶层设计上就要加大力度推进工程总承包,把产业链串联起来,让各个环节有机地衔接,才能发挥出装配式建筑的综合优势。在机制方面,装配式建筑在质量安全监管方面与传统的建造方式也有很多不同,装配式建造方式优势是可以采用穿插施工,在不同的阶段监管部门需要更多的检查指导,所以在验收、监督、检查机制方面也需要创新。另外如何去统筹各个环节,包括企业主体如何从自身责任的角度出发,加强工厂生产的质量管理,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这不可能靠外部监督来解决,一定是五方主体在这方面都要做好。
第三个困难是设计队伍还不能满足发展需要。设计是龙头,设计要考虑到生产的方便、施工的方便,考虑到全环节、全过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简单地重复图纸。装配式建筑发展对设计单位、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支队伍的责任更大、使命更大,需要统筹、统领全过程。
第四个困难是人才能力问题。全产业链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最严重问题。
第五个困难是PC构件主要原材料供应及成本控制问题。装配式建筑PC构件生产厂,必须依托丰富的地产资源,本地原材料价格比周边地区偏高,导致作为PC构件主要原材料的石料采购愈加困难,原料成本也大大提高。原料成本的提高也导致了企业在淮北以外的市场缺乏最大的价格竞争优势,制约了市场拓展情况。
三、装配式建筑实施的解决方案及建议
- 尽快制定相关政策,大力扶持产业发展。
要想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政府部门要做好规划,通过一定的政府调控,经济扶持的方式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在行政审批方面可以减少审批流程,对于构配件生产、生产工人免费培训等给予财政补贴;对于建设方给予提高容积率、减免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对于科研技术方面采用科技创新奖励等优惠政策,并进行有效的监督,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参考江苏省经验,尽快出台政策,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装配式技术应用于新建工程项目,可先从“三板”应用开始试点,逐步提高项目装配率;尽快研究制定产业规划,从资金补助、土地出让、贷款利率优惠、税费减免、容积率奖励、资质升级等方面制定产业扶持政策,特别是享受与市经开发区同等的市级税收返还等政策,刺激市场需求。
- 加强产业管理
针对装配式建筑其发展配套产业链不完善的制约因素,需加强产业管理。装配式建筑涉及开发商、设计、生产、运输、施工等环节,要求建筑构件的标准化设计与现场装配施工技术的协调配合,各环节之间需具备密切协作能力,提高装配式建筑不同阶段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例如采用设计、施工、采购一体化的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在设计阶段确定合理的预制率,优化深化设计流程,提高构件的重复率;合理安排运输路线,确定合理的安装路径和程序,加强施工管理,均能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 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一个大的命题,涉及四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建设主管部门的领导,很多省市通过高层级的党校培训,通过贯彻国家的绿色生态发展的理念,把装配式建筑培训放在组织部门的培训教程里,有利于让更多的领导了解建筑领域的前沿发展趋势。
第二个层面是企业的领军人才。需要各级政府、协会、媒体多发挥作用,组织各种各样的学习交流、考察活动,让这些企业家多去看一看。企业家要主动学习,把企业引入正确的方向非常重要。
第三个层面是项目经理、生产厂长、车间主任,一定要有产业化、系统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现代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可以借助一些试点示范工程,多组织学习,多去交流,把全产业链的队伍和人员能力培养出来。
第四个层面就是产业工人,“如何从劳务人员转向产业工人,这是中国城镇化、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从装配式建筑这个板块入手,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人才培养一是要依靠教育部门、职业技术院校;二是大的龙头企业依托企业优势加强产业工人培训,可以多做一些校企合作,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合作。
建议淮北市人社局、住建局每年举行一次装配式建筑技能大赛,我们希望借助这样的平台,让各个龙头企业更加重视能力的培养,把产业能力、队伍做扎实,这是我们行业发展最扎实的基础。希望越来越多中青年劳务人员向产业工人转型。在制度设计上给他们更多的职务、职称的晋级空间。这有利于他们在城镇留下来过更好的生活,有更大的成长空间,这也是推进装配式建筑的目标之一。
- 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业集聚发展,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2019年11月11日,工信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机制砂石行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要求推进机制砂石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建设一批大型生产基地,鼓励发展砂石、水泥、混凝土、装配式建筑一体化的产业园区。淮北市委书记黄晓武在2019年12月27日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推动中煤远大、康美绿筑、中冶淮海等绿色装配式建材产业集聚发展。推进绿色建材产业集聚发展是淮北市实现高质量转型崛起的重要支撑部分,建议政府应制定优先支持装配式建筑企业原料供应的相关政策,切实做好装配式建筑发展中原材料保障工作。严格按照环境保护要求,优先保障装配式企业对石料资源的需求,综合采用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手段,引导水泥、砂石料等建材生产企业合理调整供应价格,稳定我市建筑业成本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