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淮北市人大常委会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监督工作 / 调研视察

关于我市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阅读次数:11389 作者: 淮北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发布时间:2020-05-06
[字体:  ]

农村小规模学校位于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服务于相对更为贫困的家庭,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小规模学校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为推进我市农村小规模学校健康发展,日前,烈山区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通过实地察看、查阅资料、听取汇报等方式,对我市三区一县部分小规模学校的办学状况、办学条件、师资配备、设施设备使用率和内涵发展等方面做了实地调研,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我市小规模学校的基本状况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中提出: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合理布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保留并办好必要的小规模学校,保障学生就近享有有质量的教育。农村小规模学校主要是指乡镇以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不足100人的学校和教学点。目前,我市共有农村小规模学校160所,在校生5951人,其中,小规模学校107所,在校生3937人,教学点53个,在校学生2016 人。相山区小规模学校1所,在校学生93人,教学点2个,在校学生16 人;杜集区小规模学校12个,在校学生808人,教学点6个,在校学生221人;烈山区小规模学校16个,在校学生1192人,教学点4个,在校学生23人;濉溪县小规模学校25个,在校学生1844人,教学点41,在校学生1756人。小规模学校中在校生最多99人,最少15人,教学点中最多94人,最少3人。调研发现,农村小规模学校基本特征是:学校学生总量偏少,学校班级偏少,班级人数偏少,教师人数少,师资结构、学科结构及班师比极不合理、办学条件弱和教学质量难以保障等现象。

二、小规模学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多数农村小规模学校面临着诸多困境,主要包括:经费短缺、办学条件落后、师资水平低、教学质量差。这些困境给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教师以及学校本身都造成了负面影响,不利于教育公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虽然按政策落实对农村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按100人拨付公用经费,但调研发现,农村小规模学校面临经费总量不足与效率困境。很多学校预算内容非常简单,预算购买的物品和服务主要为粉笔、笤帚、簸箕、垃圾处理费用、水电等日常运转,这说明小规模学校负责人已经形成了低期望、低需求的心态。如果实现国家规定的安保、后勤等人员配备、设备购置、图书更新、培训差旅费等支出要求,小规模学校一年6万元的公用经费仍显不足。

二是办学条件相对教差。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尚达不到了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由于小规模学校教育投入有限,当学校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老化时,学校很难更换教学设施和改善办学条件,加之小规模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师工作量大的因素,设施设备等教学资源使用的效率较低。目前,农村小规模学校还不具备一些课程需要的基本教学条件,如计算机、音乐器材等,这种办学条件不仅不能保证相应课程的正常开设,而且也限制了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随着教育的发展,办学标准要求不断提高,而小规模学校自身获得的教育经费有限,再加之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存在价值认识不统一,所以,一些小规模学校由于处于存留的边际而缺少相关部门的关注。

三是师资队伍状令人堪忧。农村小规模学校很难吸引到优秀教师,处于教师数量超编与能力素质困境中。对于超小规模学校来说,按照国家师生比配置教师,教师数量一般都会超编,但从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需要看,还显得严重不足。在农村小规模学校中,教师大都是年龄老化,理念陈旧,工作量大,教师职业发展前景渺茫,并且普遍存在教师“教非所学”现象。许多教师都是“身兼数职”,尤其是一些小科课程大多是由非专业教师担任,基本上俩位教师包一个班,调研中发现濉溪县小规模学校的教师更加短缺,有的学校仍不能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状况整体不佳,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对教育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四是教学质量难以保障。与城镇相比,农村学生素质起点低,农村小规模学校在教学质量上处于不利地位。由于生源的日益减少,生源素质的下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小规模学校就读的学生家庭条件与其他学校学生相比较差,对学校办学要求不高。加之部分教师对教育教学不负责任,职业道德下滑,对学生缺乏爱心,常年不专研业务,专业素质不够。再加之学校管理也不到位,对抓学风、教风、提高教学质量束手无策,对教师长期松懈管理,思想意识上缺乏职业认同,造成教师极度的职业倦怠,教学研究一片空白,开足开齐课程面临很大困难。因此,极大多数的小规模学校的教学质量都难以保障。

五是素质教育水平低下。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家庭经济条件好的、成绩优秀的孩子被家长送到城镇上学。经过多重“筛选”,农村小规模学校只能服务于农村处境不利群体。生源和优质生源的逐年流失,农村小规模学校人数少,学生缺少学习和生活的同伴,不利于学生成长。加上教师素质弱的局限性,教师对学生兴趣特长的培养意识较差,学校举办活动的能力比较弱,组织活动机会少,导致学生交际能力差、自卑,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由于学生少,教师弱,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交通不便,周围文化差,学校信息化基础薄弱,教师资源配置极不均衡,结构失衡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素质教育发展。

三、关于加快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存在和发展是农村学生就近入学的需要,是保障农民权益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需要,也是保障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需要。为此,建议:

(一)合理安排布局,改善办学条件。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国加强乡村小规模建设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遵循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重点保障,兜住底线”、“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等三项原则。对于生源相对稳定,切有增长势头的学校,应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根据需要,添置必要的教学设施设备,特别是加强学习和活动场所的建设,加强远程教育设备的建设。对于生源持续减少,三、五年内有可能自然撤并的小规模学校,也应有合理地安排,在办学和教育投入达到相关标准后,重点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校园环境、交通环境相对好的中心小学,应加大投入力度,配足配齐学科教师,最大程度地优化教育资源,发展寄宿制学校建设。

(二)健全体制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应更多关注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尽力提高津补贴水平。完善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建设补充和城乡校长、教师双向交流机制,选拔爱岗敬业,专业素质好的教师担任负责人,给与其中心校中层及以上干部待遇。鼓励优秀教师和新招聘毕业生到农村小规模学校任教,明确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服务期限,降低教师任教偏远乡村学校带来的个人发展迟缓风险。切实改善农村小规模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对于长期坚持在农村小规模学校任职任教的校长和教师在职称评聘、获得荣誉、提拔重用等方面优先考虑

(三)加强专业培训,促进素质提升。要重视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学校负责人的培养培训。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校长和教师的特点,制定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成长计划,组织专业力量, 制定培训方案。通过每年的线下集中培训和长期针对性的线上交流,促进一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在专业的知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有所提升,使他们在管理能力、职业认同、教育教学等方面获得提升。

(四)开展联校走教,开足开齐课程。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乡镇中心校,开展“联校走教”的教学模式。基本以中心校为单位,综合考虑学生数量,师资力量,交通条件等因素,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等教师紧缺学科,在中心校统一安排下,坚持“学生不动资源动”的理念,选派专业课教师实行走教帮扶,然后再通过信息化等远程教育手段,让优质学校的优秀教师通过平台,与农村小规模学校开展同步互动教学。实现“开足”和“上好”课,为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加强常规管理,保障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更是学校立足和生存的前提。学校工作要常抓不懈,中心校领导应定期或不定期的深入农村小规模学校,检查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学生作业、教研活动记录等,引导教师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性建议。通过坚持不懈的抓好常规教学管理,来保障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小规模学校还可以根据班级人数少的特点,实施精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六)加强监督管理,优化教学秩序。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心校的监督和管理。把中心校内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研究作为管理的重点。要充分发挥教育督导部门的职能作用,监督和指导学校落实课程方案,指导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课程开发,定期开展教育教学质量的督导检查,优化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相关部门应探索符合农村需要的、基于地方实际的农村小规模学校特殊的教育、教学与管理规律,使目前“小而差”、“小而弱”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成为“小而精”、“小而优”具有吸引力的学校,助推我市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