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业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畅通现代流通体系、加快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动力。为了解全市电子商务发展情况,近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戎培阜带领财经(预算)工委负责同志,实地调研走访部分电商企业,听取情况汇报并与相关部门、企业负责同志座谈交流。3月19日,市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九次主任会议听取了市商务局关于电子商务发展情况的汇报,并提出意见建议。
调研发现,当前我市电商规模不断扩大,建成濉溪县电商产业园区、淮北智汇电商产业园、淮海壹号等3个电商产业园,其中2个产业园获批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十三五”期间,我市网销额由2015年不足20亿元增长到2020年4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0.8亿元)的9.8%。
调研指出,当前我市电子商务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电商企业总量偏小,主体培育质量不高。全市开设网店8000多家,实际网络销售活跃的企业不足1000家,年网销额超亿元的仅2家,超500万元的不足30家,大多数网店因网络推广费用、技能、人才等因素难以做大做强。相关人才缺乏,引培质量有待提升。大部分电商企业整体上缺乏本土专业运营、技术开发、文案设计等人才,引进的人才也往往因为发展环境、经济待遇、职业前景等原因大量流失。发展成本偏高,物流快递尚需优化。我市没有快递物流分拨处理中心,进出本市邮件快件均要通过徐州、蚌埠、合肥等节点城市,导致快递物流运输成本偏高。2020年我市快递平均单价为8.66元/件,分别高出设有分拨处理中心的安庆、芜湖、蚌埠快递2.71元、2.37元、2.20元。电商品牌欠缺,网货化率亟需提高。目前全市网上交易的品牌不足100个。尽管我市邮政快递进出港业务量比由2013年的8:1降到目前3:1,出港量不断提升,但主要为农产品,销量受季节性影响较大。政策引导不够,服务保障仍需加强。已出台政策与现阶段电商发展不相适宜,政策引导作用弱化,奖补政策兑现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多数电商企业无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融资方式单一,难以有效满足电商企业资金需求。
市人大常委会建议,从扶持政策、支撑体系、人才培养、主体培育、品牌建设、产业融合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创新举措、优化服务、科学引导、强化保障,助力我市电子商务行业更高质量发展。强化政策扶持。制定效果好、可操作性强的激励政策,及时兑现奖补扶持资金,发挥政策资金杠杆作用,助力电商企业加快发展。加大培育力度。制定有前瞻性、针对性的电商主体培育方案,扶持规模企业,同步支持小微电商发展。积极打造网货品牌,推动更多高品质产品成为“网红”产品。构建支撑体系。完善快递物流基础设施,依托高铁物流园区招引快递物流企业入驻,推进分拨中心建设,降低快递物流成本。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打造电子商务融资服务平台。引培电商人才。引导职教机构开办电商专业,组织电商技能培训,培养懂电商、会经营农村电商骨干人才。完善人才奖励政策,吸引电商、营销专业人才来淮创业就业。推动产业融合。引导传统企业依托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和市场空间。发挥产业集聚和联动发展效应,打造知名地域网销品牌,争创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推动实体经济和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发挥带动作用。将乡村旅游开发、特色农产品推广和电子商务发展相结合,促进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推动长三角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做好淮优农产品线上推广工作,尽快在国内外电商平台打响知名度,带动农民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