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淮北市人大常委会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基层人大

濉溪县:人大代表“忙起来” 群众生活“好起来”

阅读次数:3157 作者: 淮北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发布时间:2021-08-17
[字体:  ]

人大代表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凝聚了人民群众希望的责任。近年来,濉溪县各级人大代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充分发挥来自人民、根植人民的优势,主动履职,积极作为,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为团结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乡村振兴路上的“领头雁”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作为支部的领头雁,必须带头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淮北市十六届人大代表、南坪镇浍北村党总支书记朱国成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浍北村位于浍河北岸,东临省道306线,距宿州市区只有8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农业效益普遍不高。朱国成担任村党总支书记以来,迅速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团结带领全村干群在增加农户收入、发展高产高效农业上做足文章。早在七、八年前,村党总支就结合本地种植蔬菜的优势,带领群众发展大棚节能温室。大棚刚开始推广的时候,村里无资金、无技术,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为了消除群众顾虑,朱国成与村“两委”成员带头发展蔬菜大棚,带着有意向的村民到河南省民权县、山东省寿光市等地参观学习,并请来技术专家传授指导大棚蔬菜种植技术。2017年,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朱国成带头创办了特色种植产业园,重点种植黄瓜、莴苣等反季节蔬菜,如今全村的大棚数量已经增加到92座。一亩大棚可收入5万多元,收入比种植常规作物高出20多倍。为进一步解决村民就业,朱国成积极协助镇里开展招商引资工作,2018年,总投资2.6亿元的农光互补发电项目落户该村,光伏板下发包给村民发展黑木耳、中草药种植。2020年,投资2.9亿元的上海电气建成运行,村里抓住机会,及时成立了劳务服务公司,为企业提供保洁、搬运等劳务服务,既服务了入驻企业,又帮助村民增加了一笔劳动收入。

小麦新良种的“追梦者”

“我是学农学的,我想为农民、为农业做些事,我是人大代表,我更要为群众做些事!”一位民营种业的技术人员,呕心沥血十余年培育7个小麦新良种,其中2个通过了安徽省级审定,4个在省级试验,2个参加国家级区域试验。种业同行们称他是小麦新良种的“追梦者”。

“追梦者”名叫赵太宇,是一位80后小伙子,是濉溪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多年来,赵太宇以试验田为家,废寝忘食,一门心思全部扑在了培育小麦良种上。春节刚过,他从早到晚待在试验田里,调查记载小麦返青拔节生育进程和各生育期的冻害、病虫害等情况。小麦抽穗时,他又精心挑选农艺性状优良的单株穗,进行人工去雄。适合小麦去雄的时间极短,只有4月底的3到5天时间,而且小麦育种是一项费工又用时的工作,操作时要把选好的单株穗顶部和基部的小穗轻轻剪去,只留中间发育良好的8至10排小穗,留作人工去雄授粉杂交。赵太宇在数百个小麦亲本材料中精选与去雄母本农艺性抗或逆性互补的健壮植株,作为亲本材料进行人工授粉、套袋标号……为了多做一些杂交组合,确保小麦选种圃遗传基础丰富,赵太宇经常与时间赛跑,天还没亮就跑到试验田里,渴了就喝白开水,饿了就吃冷馒头,一直忙到夜幕降临。人工去雄授粉后,需要时常观察、记录,6月上旬小麦收割后,还要进行查看品质、称量千粒重等室内考种工作……有志者事竞成,赵太宇培育的“柳麦618”“柳麦716”通过了省级审定,不仅在本省沿淮地区推广播种,还销往河南、江苏等地。其矮秆大穗高产稳产品质好,抗寒抗病性极强,亩产600公斤以上的表现,为麦农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扎根基层砥砺青春的“白衣天使”

“人大代表就要立足本职工作,展现风采,只有让病人看到医生的信心,病人才会有信心,才能换来患者的好心情和早日康复的希望。”在濉溪县人大代表魏琦的人大工作笔记本的扉页上,这几行字非常显眼醒目。

1993年从淮北卫校毕业后,魏琦便来到双堆集镇三和卫生院工作。他边积极工作、边学习深造、边钻研业务,很快成为卫生院的骨干。因业绩突出,2006年被提拔为三和卫生院院长,成为卫生院改革发展的领头人。十几年来,魏琦多方奔走,努力争取项目资金,协调地方关系,新建了一栋综合大楼、一栋住院楼,满足了患者病房、卫生院的业务用房和办公用房。在此基础上,他合理调整科室布局、添置新的设备设施,简化就医流程,使卫生院环境更为舒适温馨,让周边居民足不出镇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魏琦响应县、镇人大的号召,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把学习党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以群众利益为重、以群众期盼为念,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的生动实践。他先后走上街头开展义诊活动18场次,义诊和提供健康咨询服务300余人次;与6家脱贫户、13名慢性病患者和9名留守老人结对子,经常入户了解健康状况,指导科学饮食、健身和服药;走进12所中小学校,为在校学生开设健康课堂,使同学们增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的意识,为预防传染疫病、减少疾病干扰、促进身体健康提供有力保障……从医28年来,魏琦先后荣获省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和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市优秀共产党员、县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扎根农村,为家乡父老服务的庄严承诺。

带领村民展翅翱翔的“鸽王”

“我想乘着乡村振兴的风,让我们村的肉鸽飞上全国乃至外国人们的餐桌!”濉溪县人大代表马红彬自信地说。

年过半百的马红彬早些年是一名大棚蔬菜种植能手,2009年,他发现当地蔬菜价格逐年下降,当机立断投资了10多万元转行养鸽。没过几年,他的鸽场便从1000对种鸽发展到6000多对,年纯收入好几十万元。当地镇党委、政府鼓励马红彬带领村民养鸽,把马乡村建成养鸽专业村。面对镇领导的嘱托和村民们的希望,马红彬心中盘算着:“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还是一名县人大代表,发挥养鸽技术专长、带领村民致富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他毅然扛起了带领村民养鸽致富的重任。为了帮助村民们把鸽子养好,马红彬时常到鸽农们的鸽舍查看种鸽下蛋孵化、肉鸽生长情况,手把手传授养鸽技术和注意事项。马硕是位养殖肉鸽的青年新手,刚开始养鸽时,同一时期的肉鸽总是比别人家的瘦小,卖不上好价钱。马红彬一连好几天到他的鸽舍观察、摸索、排查,终于找到了原因。在马红彬的精心指导下,马硕如今已经成为了村里的青年养鸽能手。去年夏季,淮北地区玉米减产,导致价格上涨,养鸽成本增加。为降低养鸽成本,马红彬多方打听,联系到黑龙江省的一家玉米供货商,帮全村的鸽农采购了一批品质好、价格低的玉米。他自掏腰包垫付玉米采购款,又与一家送货部门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约定按时、按量为鸽农提供送送货上门服务。鸽农们看到马红彬为自己忙前忙后,纷纷劝他在各家购买玉米的价格上加点“辛苦费”,马红彬笑着摆手拒绝了。为促进养鸽专业村建设,2019年10月,马红彬组织全村几十家养鸽户,成立了濉溪县天润肉鸽养殖专业合作社,他本人被鸽农推选为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目前,他已经开始谋划更新肉鸽品种,建一个肉鸽加工厂,“这样既能提升肉鸽附加值,增加鸽农收入,又能带动脱贫人口进厂务工,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马红彬对未来充满信心。(文字整理: 张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