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淮北市人大常委会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人大新闻 / 工作动态

全市工业园区承载能力审议意见办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阅读次数:2093 作者: 财政经济(预算审查)工作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2-04-26
[字体:  ]

2021年6月,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三十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全市工业园区承载能力建设情况的报告,提出“推动解决配套能力不强问题、土地要素问题、政策落地问题、借力发展问题、环境欠优问题”等审议意见。时隔近一年,审议意见办理情况如何,全市工业园区承载能力是否得到提升,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将该议题的审议意见办理情况作为常委会的一项内容,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的专项报告,并进行了满意度测评。总体来说,落实情况得到肯定,取得阶段性成效,具体体现在“五个进一步”。

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制定全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完善园区道路、管网等配套设施布局,2021年实施基础设施重点项目18个,2022年计划实施重点项目20个。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高新区正在实施总建筑面积为69.33万平方米的三期科技孵化器(标准化厂房)项目,中德(濉溪)国际合作铝基产业园建成4座智能化厂房,相山经济开发区建成47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杜集经济开发区建成创新产业园二期13.7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公共服务平台提质增效。建立综合服务金融平台,高新区投资成立淮北高新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煤化工基地组建安徽临涣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构建了“管委会+平台公司”的发展模式。发挥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市科产投有限公司发起和参与设立投资基金13只,重点支持园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投资我市23家企业和项目,总投资约22.65亿元。积极培育创新平台,推进与中科大、浙大等高等院校产学研联合创新,加快先进高分子材料及先进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2021年备案省首批外籍院士工作站2家,培育省技术创新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创新平台6家。产城融合发展提速扩量。将开发区及周边区域生活、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统筹纳入规划,积极组织实施。市高新区正在建设科创中心、邻里中心、人才公寓以及园区配套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濉芜现代产业园区统筹布局医院、学校、公交线路等,园区生活配套性设施逐步完善,为企业用工、留人创造了必要条件。

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发挥“亩均论英雄”导向作用,出台《关于推广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在园区考核中加大对亩均投资、亩均税收等指标的考核,评价和考核结果作为财税、金融政策差别化的依据,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集中。盘活闲置低效用地,完善“僵尸企业”处置高位推动机制,摸排“僵尸企业”底数,通过直接评估、先租后拍、法院拍卖等方式,2021年共出清企业83家,盘活低效闲置土地6059亩。积极推进“标准地”改革,开展园区新建产业项目用地区域评估,将项目投资、能耗、亩均税收等控制性指标纳入出让方案,实现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2021年,全市园区以“标准地”方式出让土地856.56亩,占新增产业用地的26%。

相关政策进一步落地。加大政策落实力度,精简办理材料和办理环节,确保政策快速落实到位。针对审议意见提出的标准化厂房建设和使用补贴政策落实问题,市政府明确由市经信局牵头,对园区标准化厂房项目建设情况及补贴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核查,对符合条件的7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兑现财政奖补资金1.17亿元。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在全省率先出台降低企业用电成本“10条”举措,支持企业参与电力直接交易,指导企业利用峰谷电价政策错峰生产,2021年帮助企业节约用电成本1.86亿元。

园区合作进一步加强。立足现有各园区的产业特点,积极推进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濉溪经济开发区已列入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6+2”试验区,与上海康桥、江苏海安共建产业园。相山区与上海嘉定、浙江长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定期交流互访机制,成立日常联络办事机构,在园区共建、产业导入等方面加强合作。积极推进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草拟《江苏省徐州市与安徽省淮北市结对合作帮扶实施方案》,协商共建徐淮产业合作园区。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淮徐快速通道南段建成通车;等高对接徐州城市基础设施,涵盖创新产业类、互联互通类的34个重点项目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十四五”国家重大项目库,园区借力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对标长三角发达地区,印发《关于创建一流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出台《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方案》,围绕水、电、燃气、能耗、地、用工等九个方面,提出“办好九件实事”,实施“对标提升”“赋能提速”“安商亲商”“法治护航”“见底清零”五大行动,强化组织、监督和舆论三项保障。完成《淮北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起草工作,将“五群十链”“相城英才计划”“一网惠企”等具有淮北特色的内容纳入条例。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完善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机制。推进“多规合一”“多审合一”,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环节和流程,企业开办实现“一日办、六环节、零成本”,工业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30个工作日以内。坚持园区所需与政府所能相结合,持续向开发园区赋能赋权,审议意见办理以来,相山经济开发区赋权由19项增至25项,杜集经济开发区赋权由3项增至15项,烈山经济开发区赋权由0项增至11项,园区内行政审批效率进一步提高,园区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