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淮北市人大常委会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监督工作 / 调研视察

关于加强淮沪交流合作 促进我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调研报告

阅读次数:6461 作者: 淮北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发布时间:2020-09-25
[字体:  ]

市人大工作研究会调研组

 

为积极主动对接上海,不断深化淮沪协同创新、产业合作、创新发展等全方位合作交流,7月22日至8月9日,市人大工作研究会围绕“加强淮沪交流合作促进我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上海市安徽商会、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和省驻沪办,在淮北市、上海市召开7次座谈会,分别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知名人士代表以及商会、经济文化促进会等社会团体就加强淮沪交流合作进行深入研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淮沪交流合作的历史回顾

我市自1960年建市以来,与上海虽远隔千里,但两地在经济、社会、人文、科研等方面交往密切,八十年代就素有“小上海”之称,形成了比较独特的“人缘相亲”优势。历史把上海与淮北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由此开启两地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历史篇章。概括来说,淮北市与上海市的交流合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淮北与上海交往初期(1958—1968年)。这一时期,上海市全面参与淮北矿区的筹备、建设和淮北城市的设计、建设。为开发淮北煤田,1958年6月,上海煤矿设计院协同淮北煤矿筹备处,制定形成闸河煤矿开发规划。同年7月,上海煤矿设计院参加淮北煤矿建设协作会议,集中研究了煤田的整体开发规划、施工力量组织及组织领导等问题。会议决定,成立淮北煤矿建设委员会。由此,正式拉开了两地的交往发展史。1963年,濉溪市政府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协助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将相城确定为城市主城,全市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并编制了相城、濉溪、三堤口地区规划。1972年3月,上海市闸北区医院职工115人,连同部分设备内迁淮北调入淮北市人民医院。人民医院以这部分人员为主组成产科病床50张,在淮北地区享有很高声誉。1973年12月,上海华东电力设计院设计的淮北发电厂首期工程竣工投产。1978年7月,由华东电力设计院设计的淮北发电厂第二期工程竣工。这一时期,上海市在矿区、城市设计及技术人员方面给予了淮北大力的支持、无私的援助,有力地推动了淮北的建设和发展。

(二)淮北与上海交往发展时期(1968—1978年)。这一时期,淮北接收安置了一大批上海知识青年,同时,又在煤炭、电力能源方面有力支援了上海。据统计,10年间,淮北市共接收5840名上海知识青年插队落户,帮助他们解决了就业问题。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淮北煤炭建设取得很大成绩。1976年,淮北煤炭产量突破1000万吨,部分煤炭供应上海,满足了上海的能源需求。淮北发电厂第二期工程投产后,第三期工程分别于1981年和1982年投产2台20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至此,淮北发电厂跨入了国家大型发电企业行列,成为安徽省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此时,除满足淮北煤田开采所需动力及淮北市对电力的需求,约2/3的富余电力通过淮北电网源源不断地向华东电网输送,支援了上海等地的经济建设。

(三)淮北与上海交往深化时期(1978年至今)。这一时期,随着交通的便捷,淮北市与上海市两地之间的交往,不再局限于煤炭、电力等能源合作及人员往来,更多地涉及到经贸往来及产学研等多项合作。交通日益便捷。1981年3月,经铁道部批准,首开一对淮北至上海的直达客车。在安徽省内,淮北是较早开通直达上海客车的地市。2017年12月,首开两对直达上海的高铁,淮沪通行距离缩短至3小时。人员往来频繁。淮北市与上海市政府间交往频繁,淮北市多次派代表团赴上海学习考察和交流。从1998年起,淮北市派遣多批次年轻干部赴上海市机关单位和企业挂职学习。许多上海知青把淮北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不少知青牵挂着淮北的改革和发展,身体力行地为淮北的发展做贡献。能源合作加强。1986年3月,上海宝山钢铁厂二期工程配套项目之一——淮北临涣选煤厂破土动工,1990年6月正式投产。2013年申能控股的安徽淮北平山电厂项目开工,并成立淮北申皖发电有限公司。目前,申能控股的平山电厂二期工程,建造国际最先进的单机容量达135万千瓦的新型高效、洁净、低碳燃煤发电机组。经贸合作扩大。2013年10月,淮北矿业集团和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设的东方煤炭电子交易中心在上海正式运营。恒源煤电、口子酒业、淮北矿业等先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产学研合作深化。2013年11月,淮北市与上海交通大学签订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2017年8月,在淮北市设立上海交通大学安徽陶铝新材料研究院,建立陶铝新材料产业联盟。王浩伟团队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陶铝新材料,已成为国之重器,广泛应用到我国航空航天和军工民用领域。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总的来看,我市在加强淮沪交流合作、加快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与我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还需提高。有的单位对加强淮沪交流合作重要性认识还不够,主动加强交流学习的意识还不强。二是要素吸引力还需增强。我市对接上海市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吸引力还不够强。我市城市行政区划面积较小、人口数量较少,综合实力相对较弱,园区承载能力不强,承接上海产业梯度转移的吸引力亟需增强。三是合作交流还不够广泛。从合作领域看,主要集中在经贸交流和产业发展上,人才交流、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现代服务等领域合作较少。四是深度合作体制机制还需完善。城市间的常态化磋商机制、联合协调机制、合作落实机制以及地方行业协会、商会间的互动联络机制等还不健全,推动区域间城市合作的载体平台还不多,企业主体参与合作的热情不高。

三、加强淮沪交流合作的建议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精神,紧密对接长三角一体化“龙头”——上海市,全方位、多领域开展淮沪交流合作,积极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努力为加快建设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一)全面加强淮沪对接交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和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淮沪交流合作的短板问题,认真抓好认识提升、平台搭建、机制建设等重点工作。一是提高政治站位主动对接。淮北市与苏、浙、沪,特别是与上海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交流合作源远流长,在区位、创新、产业、生态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要深刻认识加强淮沪交流合作,是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扩大对外开放的具体举措,是抢抓发展机遇、促进淮北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进一步增强贴近上海、学习上海、借力上海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着力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势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二是建好交流平台稳步对接。近年来,上海加快产业升级换代,积极推进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一体化,为我们构建创新平台、承接新兴产业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积极参与国家和上海重大展会活动,常态化组团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等活动,精准对接参会客商,持续扩大贸易合作。主动跟进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低碳经济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交流。主动注重加强驻沪办力量,充分发挥驻沪办职能作用,积极谋划建立淮沪友好市区关系,推动成立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淮北分会、上海市淮北商会,切实发挥驻沪团体和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三是完善制度机制长效对接。加强与上海体制上的接轨,进一步消除政策上的差异,打破行政和地域壁垒,弱化经济边界,更多运用市场化手段,促进各种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加快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协作交流机制。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继续加大对淮北转型发展的支持力度,统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在全省的布局,支持淮北与上海加强经贸合作交流,积极争取将我市吸收为长三角协调会成员城市,更好地推动淮北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加快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二)聚焦重点领域扎实推进。突出抓主抓重,着力在淮沪经济协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等方面下功夫,积极融入分享上海市快速发展红利。一是聚焦产业转移推动经济协作。集聚集群新兴产业,抢抓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契机,围绕碳基、硅基、铝基、生物基、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产业“四基一高一大”产业,主动寻求同上海市关联产业和重大企业的合作。以绿金科创大走廊建设为引领,加强与上海的科技协同创新,引进更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来淮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淮北转化。巩固提升煤电、煤化工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教育、医疗、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宣传推介淮北的红色旅游、工业旅游、古运河旅游,加快“三重一创”建设,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与上海产业的融合度。二是聚焦基础设施推动互联互通。将交通作为融入上海市的先行条件和重要支撑,以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为抓手,加快构建内通外联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与上海的交通规划对接,逐步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努力打造皖北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围绕打造互联互通交通网络,加快与长三角城市基础设施对接,积极推进淮北—蚌埠—合肥城际铁路、徐州—淮北—阜阳城际铁路、徐州—淮北—阜阳高速公路、浍河航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拉近与长三角地区的时空距离。三是聚焦环境优化推动资源共享。围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推进东部新城、南部次中心、高铁新区和双堆集中心镇新城建设,加大老城改造力度,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全面落实国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省《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北市行动方案》,立足淮北市情实际和资源禀赋,找准结合点、切入点和发力点,持续加强与上海市在政务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保、城市治理等领域合作,着力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三)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树牢招商“生命线”意识,抢抓上海市产业转移和资源外溢有利契机,优化招商政策,拓宽招商途径,提高招商实效。一是招商政策最优化。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我市开发区和各类园区建设,完善园区功能配套,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力,吸引更多上海企业向我市转移落户。鼓励支持上海企业来淮共建园区,加快打造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主阵地。在吃透把准、用足用活中央和省有关招商引资各项政策基础上,一方面,摸清我市在招商引资方面的独有优势,推动优势作用发挥最大化。另一方面,对标对表上海地区,补齐招商引资短板特别是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短板,着力形成具有淮北特色的招商引资政策优势。建立上海市重点招商目录,积极通过跨区域合作共建、发展飞地经济、提供产业配套等多种形式,强化陶铝新材料、铝基新材料、碳基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科技、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和重点创新型企业培育招引力度。二是招商途径多元化。上海市安徽商会、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等组织,曾多次带领会员企业到安徽有关地市进行考察交流,并形成了实质性的招商引资成果。建议我市加强与上述组织的联络对接,定期组织开展考察调研活动,引导更多上海市的项目、技术、资金、人才在淮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依托碳基材料产业发展论坛、陶铝新材料产业发展论坛、铝产业发展论坛等高端产业论坛,通过专题研讨会、项目推介会、实地考察等系列活动,加快推动技术、人才和企业无缝对接,进一步增强重点招商企业转移意愿。三是招商团队专业化。坚持点面结合,在发动全员招商、扩大招商覆盖面的同时,通过社会化招聘的方式招募专业招商精英,聘请“招商代理”“招商大使”,着力打造一支“专业、专职、专人、专注”的招商队伍,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对于招引的优质企业和重大项目,安排专人从项目对接洽谈、签约引进、建设经营等进行全过程跟踪服务,确保项目快落地、快投产、快见效。坚持产城融合发展,深化园区改革创新,完善园区功能,着力增强园区产业承接能力,努力承接更多上海先进制造业企业。

(四)激活交流合作驱动力。谋划实施人才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服务环境优化提升工程,推动产业发展环境实现再提升,激活淮沪交流合作驱动力,进一步增强产业承接力。一是着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围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环境,加速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持续完善政务、金融、公共服务等六大服务中心功能,持续实施“绿水青山蓝天”工程,以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上海企业和人才来淮投资兴业。全面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培育计划、储备金制度,建设引才“绿色通道”,集聚吸引更多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分类制定实施“领军型企业家”“成长型知名企业家”“创新型企业家”等培养计划,加快企业家队伍的遴选和培育工作。二是着力打造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制定出台对接长三角特别是上海的相关政策措施,在规划、产业、交通、市场、资本、人才、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研究出台具体方案。狠抓各项政策落实,以政府诚信为长三角行业、企业和本市企业吃下“定心丸”,提升各方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深化能源领域合作,打造沪淮能源合作示范工程;深化社会公共服务合作,扩大信息通信技术应用范围,加快各类信息与长三角城市群互联互通;深化商贸物流领域合作,加快青龙山铁路无水港二期工程和口岸建设,提升物流效率;深化金融领域合作,积极引进长三角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促进资金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融合是着力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强化区域市场监管联动,依托长三角打击侵权假冒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对侵权假冒商品的生产、流通、销售形成全链条打击。推进知识产权一体化保护,协同完善长三角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制,加强专利、商标注册等知识产权审查执法力度,显著提高商标版权、专利等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违法成本。继续提升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市水平,拓展信用信息归集共享范围 ,实现信用信息共享交换,优化城市整体信用环境。四是着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围绕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持续深化“放管服”、“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完善政务、金融、公共资源交易等六大中心功能,强化生产要素保障,推深做实四送一服、企业服务日等活动,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发展等各阶段提供“一条龙”服务。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金融环境,积极对接上海市优质金融资源,引进基金、期货、证券公司、评级公司等金融机构在淮北设立法人机构,为淮北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升级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淮北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周金群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