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淮北市人大常委会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监督工作 / 调研视察

关于我市教育发展工作调研情况的报告

阅读次数:12280 作者: 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1-06-21
[字体:  ]

根据年度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会成立联合调研组,深入各县区12个镇、街道,走访15所中小学校,赴外地考察学习各类学校10所,发放问卷调查表500余份,召开座谈会16场次,对全市教育发展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

(一)学校布局情况。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不含高校)744所,其中普通高中学校21所,初中学校101所,小学284所,幼儿园328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中职学校8所。

(二)在校学生情况。在校学生总数386294人,其中基础教育在校生总数361431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24863人。基础教育中普通高中在校39920人,初中在校74161人,小学在校生167201人,幼儿园在园79945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204人。

(三)在职教职工情况。在职教职工25558人,其中普通高中教职工3296人,初中教职工6461人,小学教职工8992人,幼儿园教职工5738人,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49人。在职教职工中专任教师人数22191人。

(四)入学率情况。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4.39%(省标准90%);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01%(省标准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4.1%(省标准92%);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103.9%(省标准95%)。

二、做法成效

(一)健全体制机制,奠定优质均衡基础。一是健全育人模式创新机制。出台《淮北市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育人质量行动方案》,制定实施《淮北市〈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成果报告〉推广应用计划》,2020年11月,我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二是健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对全市不达标的29所两类学校逐个制定整改方案,进行全面整改提升,全部达到办学标准。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项目20个。三是健全教师队伍建设管理体制。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淮北市中小学校引进优秀教师暂行办法》,2018年后,新增教师1808人,其中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1169名、定向培养乡村教师345名、通过“绿色通道”引进优秀教师294名。

(二)坚持提质扩面,强化优质资源供给。一是推进主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扩容。2018年以来,先后投入5300余万元改造闲置教育资源。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3所,新建义务教育学校9所,新增近两万个学位。二是优化中小学布局调整。编制《淮北市重点发展区域中小学布局规划(2020—2035年)》,统筹解决老城区学校大班额、新城区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在东部新城、中心湖带、高新技术开发区等重点发展区域规划新建、改扩建57所学校,目前已开工建设7所。三是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项目11个,实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基建类项目53个。完成67所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工作,超额完成省教育厅下达的任务。

(三)聚焦群众关切,提升教育服务质效。一是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按照“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分校”的模式,先后组建濉溪路小学、三实小、二中、西园、一实小等教育集团。二是推行课后延时服务。下发《关于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目前全市近三万名学生参加课后服务,其中市直学校17100人,县区学校14000人。三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严格规范学校办学,积极推动校外减负,出台《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淮北市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规范治理校外培训机构。

(四)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一是加强品德修养教育。开展“辉煌七十年、奋进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开展中小学生“学习新思想”活动。参加第五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总决赛,我市2名同学荣获知识竞赛全国亚军、演讲比赛二等奖。二是加强劳动体育教育。积极打造体育教育品牌,2020年,全市新增25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6所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3所全国青少年校园排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三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开展“守教育初心、担育人使命、作师德表率”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工程,近2万名教师参加年度继续教育培训。打牢队伍建设基础,举办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参加省第五届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我市8名选手7人获一等奖,获奖数全省第一。四是开展家校社共育。举办班主任教师“家庭教育与家校社共育”专题培训和“一封家书”主题教育活动,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教育发展不均衡,中小学布局不够合理。一是主城区公办学校布点不够,容量不足,就学压力大。主城区学龄人口不断上升,四年来全市中小学在籍学生增加11625名,特别是主城区学位普遍紧张,大班额问题严重。二是农村小学布点多,生源少,教育质量偏低。农村学校生源减少,小规模学校增多。截至2020年底,全市不足100人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共65所。三是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优质教师资源主要集中在办学条件相对比较好的学校, “择校热”和“高价学区房”普遍存在,校际发展不平衡。四是大班额问题突出。省责任目标考核指标明确大班额占比控制在3%以内,但我市平均占比8.8%,尤其主城区学校班额普遍超编,个别学校大部分班额均超过55人,其中个别年级全部为大班额。

(二)集团化办学机制不完善,发展不充分。一是办学配套环境政策制度支撑力度不够。尚未出台我市集团化办学具体方案,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和机制。二是校际发展不平衡。因学校基础存在差异,集团学校之间管理模式、教学质量、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群众对分校、新校认可度不高。三是集团校师资共享与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因教师编制、职称评定、职务聘任、干部任用等存在校际“壁垒”,教师流动特别是优质学校的名师资源在教育集团内部各校有效流动比较难。

(三)学习压力较大,课业负担较重。一是课外作业过多。问卷调查中,27.1%的家长反映老师布置作业过多,濉溪县52%的家长反映课后作业过多,尤其中学阶段作业普遍过多。二是课外辅导过多。“校内减压、校外加压”“教师减压、家长加压”问题突出。三是课后服务管理体制不够顺畅。课后服务存在经费难保障、缺少专业课教师、学校设施不足、校园安全隐患等问题,参加课后服务的教师补贴难以落实。

(四)教师配置缺口较大,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教师编制供给与实际需求矛盾突出。2019年省委编办依据2016年中小学在校学生数重新核编,教师编制数大幅缩减,我市核减教师编制5024名。2016年至今,全市中小学在籍学生增加11625名,教师编制与实际需求矛盾凸显。二是师资配备不均衡。主城区和农村地区师资配备不均衡,主城区学校教师普遍短缺,农村小规模学校存在“超编缺员”现象。三是结构性缺编问题严重。学科结构失衡,音、体、美等小学科教师不足。年龄结构断层,梯队层次不合理,缺少年轻教师。

四、对策建议

(一)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抓紧编制出台符合发展要求和淮北实际的“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加快主城区现有学校改建扩容和新建学校建设,快速化解中小学学位压力,解决超负荷办学和大班额问题。推动新城区学校建设,引导优质教育资源由老城区向新城区逐步疏解融合。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打造“乡村温馨校园”,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稳妥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撤并。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二)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优化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积极构建“有效课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规定课程。合理压减作业总量,降低考试压力。规范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明确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推动校外减负。加强在职教师管理,严禁违规补课。完善政策支持措施,建立健全课后服务制度,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打造特色课后服务品牌。加强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培养,开展特色文体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在部分市直中小学探索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三)提升集团化办学质量。积极构建集团化办学多元格局,加快制定出台我市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推动优质教育均衡发展。鼓励主城区优质义务教育学校跨区域办学,推动新建学校集团化办学,给予集团学校若干灵活的人员编制和适当经费,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先评优方面,向区域或集团内流动的骨干教师倾斜。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常态化教师补偿机制,探索实行编制动态调整,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根据编制核调有关规定,适时向省委编办申请按现有师生比例核算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增加农村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培训机会,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合理扩充乡村学校专任教师队伍,扩大城乡学校结对共建、城乡教师上挂下派、支教交流范围,推选音乐、体育等学科教师到农村小规模学校支教。拓宽和畅通教师队伍人才引进渠道,吸引更多优质师资到我市教育岗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