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挥在外人才作用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胜阶段,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在不拘一格、不唯地域大力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也要用好淮北籍在外优秀人才。人才出门在外,最想念的是亲人,最思念的是家乡,我们可以以乡情为桥梁、政策为引领、激励为导向,鼓励支持各类优秀人才回乡、智力回归、资金回流等“引凤还巢”活动,共同推动绿金淮北大发展。一是精准招商的需要。在外人才具有资源丰富、联系广泛的优势,能够提供产业、市场、投资等商务信息,能够发挥在招商引资中协调联络作用。可以对照在外人才从择业特点、发展现状等情况,将信息分类提供给各县、区,各经济部门、各招商团,根据园区产业布局,分类跟踪信息,有针对性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做好信息成果转化。二是招才引智的需要。在外科技人才掌握着最新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以及应用前景,是最直接的智力因素。可以在招商引资的基础上形成:“人、财、项目”打包引进模式,形成“团队+技术+资金”招商新模式。三是扩产的需要。首先在外创业人才返乡投资创办企业能够直接带动企业发展。其次通过人才、技术、资金等项目合作推动在外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本地企业集聚,实现科技研发、产品创新与人才流动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企业的技术革新、产品升级,以及企业规模的扩大。四是提技的需要。引进在外科技人才带来的新技术能够直接促进技术的升级,并且通过产学研合作等促进技术的再次创新。能够帮助解决本地企业科研攻关、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难题,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企业竞争力。
二、拓宽在外人才信息梳理渠道,建立在外人才信息库
一是从淮北一中、濉溪中学等本地重点学校的档案信息库入手,首先进行摸底、登记、筛选信息。二是各县、区要以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县、区直单位、各类企事业单位为单元,开展调查摸底和信息采集。充分发挥网格员作用,登门入户征询信息,在各单元上报的基础上核实汇总上报。三是市直各单位要负责收集本部门、本单位干部职工亲属在外域工作符合条件的人才信息,将信息资料核实汇总上报。四是驻市垂直管理部门按照沟通协商、不重不漏、属地为主原则征集信息。五是招商部门主动联络本地同学会、同乡会等民间组织,收集整理信息。六是通过党组织推荐、他人推荐、个人自荐、网络推荐等方式收集整理在外人才信息资料。七是侨办、台办等外事单位负责在港澳台和海外等人才的梳理工作;八是梳理过程中,还应一并宣传登记在淮北插过队、下过乡、当过兵、工作过,对淮北有贡献的在外人才。以及与淮北地域相连,文化同根的萧县、埇桥两地的在外人才。
三、成立工作机构,加强日常联络
从组织、人社、招商、科技等部门抽调人员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汇总整理收集信息以及日常联络工作,做好在外人才征集联系和沟通交流,架好相互沟通的桥梁。同时制订领导干部联系在外人才机制。一是做好信息分类。要按照人才类型人才分类建立在外人才信息库,分类录入各类人才信息。二是加强日常联络。对照人才信息库从择业特点、发展现状等情况进行动态管理,运用微信群,QQ群等方式加强与在外人才联系,特别是在春节、中秋等节点登门拜访、致信慰问,让其感受到家乡党委、政府的关心,建立长期有效的联系。三是加强政情通报。一方面在年初和年末以信函形式向在外人才通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制作淮北籍在外人才网络链接,大力宣传全市跨越发展的新变化及返乡创业政策,多渠道为在外人才了解市情提供信息服务。四是加强返乡创业。成立各地淮北商会,适时召开在外人才支持家乡建设座谈联谊会,交流彼此收获、畅通信息渠道、共助家乡发展,激发在外优秀人才关心、支持、参与家乡建设热情,激励在外优秀人才牵线搭桥,提供各类招商引资信息或回乡投资创业、反哺家乡,助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四、做好政策扶持,吸引在外人才
一是要出台人才返乡的优惠政策。对现有政策进行梳理很有必要,如对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较为有效的政策应进一步强化落实;对不符合淮北市发展需要的政策应及时废止或修订,使各项人才政策举措在保持连续性的同时更注重实效性、创新性。 二是要转变用人观念。依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建立“智力流动、来去自由、只管一段、不管终身”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冲破户籍、身份、档案的种种限制,用智力流动替代人员流动,如对因各种原因户口不迁、关系不转来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在享受淮北市人才待遇的同时,不妨碍其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