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淮北市人大常委会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代表工作 / 议案建议

(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1号建议)关于“深化军民融合、创造产业优势”的建议

阅读次数:3718 作者: 人事代表选举工作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0-03-25
[字体:  ]

一、相关政策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指出:着眼于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前,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大背景下,维护领土完整、海洋权益、发展利益,实现富国强军目标的任务十分艰巨迫切。这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迎来新挑战和新机遇。

2018年1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支持中央单位深入参与所在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推动中央单位以更大力度、更高要求、更实举措落实《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改革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先行先试国务院授权的改革举措,在不增加中央财政负担的前提下,深度参与所在地区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参照执行所在地区省级人民政府出台的发展规划、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努力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取得实质性突破。

《通知》强调了中央企业要在承担军民融合改革试点任务的改革试验区域选取试点单位,积极推进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许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类的军工科研院所,将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允许军工企业建立军用技术再研发降密、解密机制。允许军工单位试行军品科研生产领域采用先进适用的民用标准,推进军民产品和技术标准通用化。允许军工单位试行竞争性采购制度改革,提高外协配套率。中央单位要建立本单位军工资源共享机制,在确保国际秘密安全和完成自身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分类推进国防科技实验室、军工重大试验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等向社会开放,积极参与建设所在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军民融合信息对接平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中央单位要大力复制推广军民大型国防科研仪器设备整合共享、以股权为纽带的军民两用技术联盟创新合作、民口企业配套核心军品的认定和准入标准等改革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家战略,保障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有机统一、实现富国强军目标,推进军工经济与省域经济融合跨越发展,推动安徽国防科技工业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安徽省军工项目管理办公室于2018年4月5日发布《安徽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2019年10月1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军民融合发展决策部署,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为契机,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纲要》为引领,以军民资源共建共享以及加快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和产业化为重点,加强军地需求对接,发挥军地各自优势,完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形成军地一体、产研一体、供需一体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新格局,全方位提升我省国防科技工业能力水平和保障条件,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国防建设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意见》指出,当前重点发展任务有:(一)提升军品科研生产能力;(二)大力推进“民参军”工作;(三)支持军工单位改制重组;(四)推动军民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五)加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和双向转化;(六)加强国防科技工业人才队伍建设;(七)落实国防科技成果激励政策;(八)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九)推进卫星数据中心建设;(十)促进军工经济和区域经济融合发展。

2019年淮北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重点推进陶铝新材料基地工程,与中国商飞、中国铝业、上海交大协同推进陶铝航空新材料生产基地建设,合力打造“新一代航空材料”,争创国家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

二、发展现状

(一)我省现状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军民融合产业化项目,拥有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优势的军民融合成果,基本形成军工经济和省域经济融合发展格局,全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期。

1、军民融合经济规模加速提升。全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军民融合产业“十二五”期间,经济规模加速提升,全行业经济总量每年增速均在14.5%以上,对全省国防科技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4.3%,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2、军民融合产业主链初步形成。全省国防科技工业充分发挥军工技术、设备设施和人才优势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形成了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特种化工和军民用新材料等军民融合产业链条。

3、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成果逐年增多。全省国防科技工业积极投入国家创新型省份试点、自主创新试点省和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通过搭建军民互动、军地融合的科技创新平台,骨干企业为龙头的一批重大合作项目落地,涌现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

4、“民参军”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民口企事业单位、社会资源进入国防建设领域,全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单位中有超过2/3为民口配套单位,已成为我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我市现状

1、2017年我市三家企业获军民融合引导资金140万元,分别为安徽雷鸣科化股份有限公司、中煤科工集团淮北爆破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安徽相邦复合材料有限公司;2018年我市两家企业获军民融合引导资金70万元,分别为中煤科工集团淮北爆破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安徽相邦复合材料有限公司;2019年我市安徽相邦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获军民融合引导资金100万元。

2、陶铝新材料列入工信部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军民融合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三、存在问题

(一)自2017年至今,在军民融合经济规模加速提升,全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的背景下,我市获得军民融合引导资金的企业数量逐年下降。

(二)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成果单一,军民融合发展不够深化。

(三)《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中的重点发展任务为落实到位,如卫星数据中心建设、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数据中心建设等。

四、建议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二)推进卫星数据中心建设、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中心建设等。

(三)加大与军工企业对接合作,推进重大军民融合项目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