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的眼睛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内容。对儿童青少年眼睛健康的重视,应放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高度来认识。随着教育部等八部委《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实施,我市也提出了综合防控的工作目标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如果不抓住重点,仅均衡用力,是较难尽快扭转局面的。必须要抓住防控的关键,并持续在关键环节处用力,才能真正取得显著效果。
一、防控不力的主要原因
一是视力保护得不到高度重视。家庭和学校,是学生们生活和学习用眼受时间和空间影响最大的地方。作为家长和老师,由于重视程度不够,虽然不断提醒用眼注意事项,但多为善意提醒,难以做到卓有成效。特别是近年来在公安系统招录公务员或学生报名参军之前,大量参与者集中去做近视治疗手术,临时解决了一些近视的问题;甚至有的学生或家长防控意识不强,顺其自然,认为实在不行还可以配副眼镜。这些都造成了视力保护得不到高度重视的后果。
二是用眼时长得不到有效控制。人体的器官长时间过度使用功能都会下降,眼睛也不例外。如果眼睛长时间使用而不能得到适当的休息,或者得不到很好的调节放松,就会造成持续地伤害。痴迷于网络、坐车及走路玩手机、移动式阅读对青少年都会造成不利影响,长期如此将可能引起真正的近视。
三是用眼空间得不到合理拓展。由于青少年学生较为活跃,有的学校在课间活动中,为防止学生出现运动玩耍等引起受伤等,老师在课间有意无意地建议学生留在原位看书、甚至不建议外出活动。有的学校班级操场小,难以满足体育课需求,甚至一些应有的课外集体活动也常常被取消或改为室内活动,这些都致使学生的用眼空间受到挤压,眼睛得不到充分地远眺。
四是服务类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虽然电子产品与近视没有直接关系,但在不当的使用中却极易造成近视。特别是青少年甚至儿童对智能手机的好奇与对网络游戏的迷恋,更是难以自制。另外验光、配镜市场存在的不规范和质量问题,对于近视的预防、矫正也都带来不良的影响。
二、抓住重点力求实效的几点建议
(一)政府有关部门要担起防控的监管责任
1、制定视力健康科普资料。发挥健康管理、公共卫生、眼科、视光学、疾病防控、中医相关领域专家的指导作用,统一制定一套预防儿童青少年近视的权威规范的视力健康科普资料,力求简单明了,权威实用,便于学校、家长、学生掌握普及。
2、拓展校园体育课空间。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深化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校园适合青少年身体健康成长的体育项目建设,把“德智体”全面发展中的“体”,真正放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
3、加大行业监管力度。确定专业规范的诊疗机构名单,为学生提供科学验光及相关检查,权威诊断,规范矫治。加强对眼视光产品质量监管,整顿行业秩序,加大眼镜和眼镜片生产、流通和销售等领域执法检查力度,定期抽查通报,依法处理违法行为。
(二)学校和教师要担起防控的主导义务
1、学校要加强卫生与健康教育与宣传。学校的健康教育课程,要详细向学生讲授保护视力的意义和方法,积极利用学校各种宣传形式开展科学用眼护眼健康教育,提高主动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2、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既要认真规范眼保健操和读写姿势,又要坚持动静结合、远近交替原则,有序组织和督促学生在课间时到室外活动或远眺。
3、适度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减少机械、重复训练。低年级学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书面作业之外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体验、实践的能力。
4、科学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学校教育本着按需的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
5、及时提醒与定期监测结合。引导学生关注自身视力状况,一旦发现学生感觉视力明显变化,及时指导家长带其尽早到眼科医疗机构检查和治疗,做到早监测、早预警、早发现、早干预。
(三)引导家长配合学校发挥示范和监督作用
1、家长要发挥示范作用。向家长做好近视防控科普工作,坚决改变重治轻防思想。引导家长以身作则,改变长时间看电视和看手机等习惯,带动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用眼习惯。
2、增加孩子户外活动和锻炼。引导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运动氛围,积极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让孩子到户外阳光下度过更多时间,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近视。已患近视的孩子应进一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延缓近视发展。
3、及时纠正孩子不良习惯。家长要引导孩子不在走路时、吃饭时、卧床时、晃动的车厢内、光线暗弱或阳光直射等情况下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严格在家中过度游戏娱乐。监督并随时纠正孩子不良读写姿势,读写连续用眼时间太长,提示及时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