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杜集区人大常委会把助力乡村振兴促发展作为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调研视察、听审专项报告等形式,不断加大监督力度,有效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深入调研,增强乡村振兴动能。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杜集区、镇两级人大围绕增强乡村振兴动能,开展专题调研6次,促进农村在“三改”上取得新进展。一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得到深化。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保障土地正常流转,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二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实现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三是农业农村保障机制改革得到落实。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不动摇,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动摇,有序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加快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建设。
实地视察,推动乡村产业兴旺。各镇人大主席团、各街道人大工委通过组织人大代表开展实地视察,加快乡村“三个”体系的构建,推进了乡村产业不断兴旺。一是着力推动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不断完善,生态循环种养业得到发展,积极探索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二是着力推动构建特色产业体系。紧紧围绕全区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持续抓好葡萄、核桃等特色优势产业,创特色、树品牌,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立足区情实际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三是着力推动构建现代经营体系。大力培养了新型职业农民,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引进龙头企业10余家,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不断培植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督办建议,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区、镇人大通过督办调研视察代表所提的建议及听审专项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推进农村“三治”有了新突破。一是“法治”展现新气象。加快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引导群众遵法、守法、学法、用法,培育他们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的习惯,继续推进平安乡村建设,严厉打击危害农村稳定和侵害农民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二是“德治”展现新作为。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四史”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自治”展现新景象。让村(居)委会回归到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本质,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办理本村(居)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实现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创建工作,创建了民主法治示范村,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不断打造依约、依法治村的浓厚氛围。
此外,各级人大还从“建整齐、扫干净、守红线”出发,统筹推进农村改厕和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深入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健全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管护机制,实现生态宜居目标,守牢生态环保红线。
2017年以来,杜集区人大常委会交办、督办涉及乡村振兴的建议20余件、审议意见13条,做到件件有着落、条条得到落实,为推进杜集乡村全面振兴贡献人大力量。(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