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就我市2023年度企业(不含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主要工作成效
近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全市国资国企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重大决策部署,持续深化国企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基本情况。
- 企业国有资产总量情况。截至2023年末,全市国有企业36户,职工6074人,资产总额2293.15亿元,负债总额1355.37亿元,所有者权益937.78亿元,资产负债率59.11%。其中,市级国有企业12户,职工4314人,资产总额1361.67亿元,负债总额808.97亿元,所有者权益552.69亿元,资产负债率59.41%;县(区)级国有企业24户,职工1760人,资产总额931.48亿元,负债总额546.4亿元,所有者权益385.09亿元,资产负债率58.66%。
- 企业国有资产经营效益情况。2023年,全市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99.36亿元,同比增长26.08%;利润总额28.27亿元,下降7.25%。其中,市级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51.48亿元,增长26.59%,利润总额25.07亿元,下降3.5%;县(区)级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7.88亿元,增长23.43%,利润总额3.19 亿元,下降28.89%。
(二)国有企业改革持续深化。完善市属企业“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坚持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深入推进“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加强董事会建设,市属企业及重要子企业董事会实现应建尽建,动态调整外部董事人才库(21人在库),在市属重要企业实现外部董事占多数。积极开拓资本市场,绿金股份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实现市属企业上市零的突破;市建投集团成功发行上交所首单ABS2.29亿元及全省首单市属企业自贸区债券6.4亿元,其所属市文旅集团获得AA主体信用评级,提高了企业在资本市场的信誉度。
(三)重组转型统筹推进有力。实施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转型升级,先后组建了市交控集团、市产投集团、市水务集团、市粮食集团,将临涣循环经济发展公司改组安徽相润集团。助力“五群十链”现代产业格局加速形成,发挥产业类基金杠杆作用,2023年完成投资约2.77亿元,撬动社会资金约10亿元;推出“淮优出行”APP,上线“智水管家”系统,推进便民服务向数智化转型;开展优质粮、专用粮基地建设,服务“千亿斤江淮粮仓”产能建设;实施临涣化工园区污水处理、供热一体化管理,降低园区工业水价2.3元/立方米,有力服务煤化工基地高质量发展。
(四)国资国企担当充分彰显。推动市属企业积极融入美好城市建设,市建投集团支持我市首个百亿级招商引资项目—安徽中清智慧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在淮投资建厂;市交控集团累计出资23亿余元参与淮宿蚌高铁、淮阜高铁、高铁西站片区等建设,新建充电桩1000余台,开通淮徐城际公交,助力提升淮海经济圈“互联互通”水平。2023年,全市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103%;上缴国有资本经营收益16.3亿元;新增就业人员280名;已缴税费总额6.4亿元,同比增长34.45%。
(五)国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出台淮北市国资委权力和责任清单以及授权放权清单,坚持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放活与管好相统一。实行差异化分类考核,负责人薪酬执行“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任期激励收入”工资结构,引导企业长远发展。科学划分不同规模的企业负责人薪酬标准,实行工资总额预算核准制管理,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完善企业外部董事考核评价体系,提升外部董事履职能力。构建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推动信息化和监管业务融合。
(六)国企党建工作扎实推进。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织密建强市属企业党组织体系,形成5个党委、9个党总支、76个党支部的组织架构。深化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开展企业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工作,推动企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抓好基层党组织品牌建设,市城泊公司“用心打造慧泊驿站”党建品牌入选全省百个“一支部一品牌”优秀案例。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企业(不含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主营业务不突出,企业盈利能力有待提高。我市国有企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仍然依赖政府支持和政策性资源,经营性业务占比不高,尚未形成特色鲜明的主业和稳定的多个盈利板块,市场竞争力不强,资产结构质量不优,投资收益不高,内生动力不足,高质量发展任务较重。同时,对于履行公共服务功能或承担部分公共服务的国有企业,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补偿机制,影响了企业市场化转型步伐。
(二)改革不平衡不充分,现代企业制度有待完善。由于5家市属企业先后于近两年组建成立,目前部分企业仍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同时,法人机构健全的企业各治理主体责任边界不够清晰,未能完全形成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外部董事来源结构单一,主要为国企退休高管、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人士,需进一步构建多维度优势互补的差异化董事会结构。
(三)缺乏高精专管理人才,市场化经营机制有待深化。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我市缺乏符合国企管理干部要求、熟知企业运营及懂技术的高精专型人才,且年轻后备人才不足,尚未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人才梯队。人才管理方式相对粗放,对继续教育、职称考评、技能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同时,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还需向纵深推进,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的实施质量有待提高,绩效考核的规范性有待提升,预算工资总额管理有待加强。
(四)合规管理建设薄弱,企业风险防控有待提升。随着国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经营管理中各项风险防控愈发重要,企业合规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目前,我市国有企业合规管理意识不强,合规要求尚未完全嵌入经营管理各领域各环节;合规管理权责需进一步明晰,内控执行、检查监督尚未完全到位;企业多层次债务风险预警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也需进一步加强防范和遏制。
(五)监管效能发挥不足,国资监管方式有待创新。我市国资国企信息化整体基础薄弱,其中县(区)国资监管部门由于成立时间晚,信息化建设尚未开展。2021年,国资国企监管系统(一期)虽然建设完成,但现阶段仍存在信息采集不充分、数据分析难度大、监管反馈不及时等问题,越来越难以适应新阶段国资监管工作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新要求。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年5月,我市机构改革组建了市国资委,将市财政局原国有资产监管职责划入。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重大部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市委相关工作要求,牢牢把握国资国企职责定位,服务全市发展大局,奋力推动国资国企工作再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一)聚焦主责主业谋发展。制定市属企业主业管理办法和投资负面清单,优化投资管理制度,引导国有企业对标功能定位、强化主责主业管理,通过股权运作、基金投资、培育孵化、价值管理、有序进退等,推动国有资本、资源向主业企业、优势企业集中,提升国有资产配置效率。服务全市发展大局,以“五群十链”为重点,助力或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强链补链稳链,发挥国有资本投资引导、安全保障等作用,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
(二)全面构建新型经营责任制。提升国有企业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质量,强化契约目标的科学性、挑战性和契约的刚性考核、兑现。持续推行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在市属企业集团总部原则上实现全覆盖,市属企业二三级子企业覆盖面不低于50%。健全常态化岗位评估机制,增强全员绩效考核的科学性、精准性。推动国有企业分类细化优化员工市场化退出标准和渠道,完善企业内部人才流动机制,用活用好各类人才。
(三)加快提高合规管理水平。深化法治国企建设,重视合规管理教育,开展国有企业合规管理建设评价,提升企业风险防控能力。健全企业内控制度,加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专项监督,加大对违规行为的追责问责。完善以资产负债率为核心,以企业成长性、偿债能力等为辅的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加强企业资金动态平衡管理,严控资产出表、表外融资等行为,严防资金断裂风险。聚焦“三重一大”等事项,及时报告国有企业重大风险事件,严格落实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四)持续提升国资监管效能。推行与企业功能使命相适应的分类考核,根据企业不同功能作用,设置更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考核指标,在市属企业实行“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考核。以“数字监管、智能应用”为目标,全面构建资本布局可控、资金动态可知、经营绩效可感、经营风险可视、债务风险可辨、产权变动可溯、监督责任可追的“智淮国资”数智平台,实现业务监督、综合监督、责任追究有机结合。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数据指标体系,建立覆盖市属企业、县(区)国资国企的数智化管理体系,形成穿透、智慧、高效、安全的信息监管体系。
(五)强化企业党建和人才培养。把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贯彻到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全过程,不断优化国有企业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进一步明晰企业党组织、董事会、经理层的权责边界。实行党建考核与经营业绩考核、企业领导人员绩效薪酬“双挂钩”制度。建立国有企业加快引进高端人才配套政策及“引育留用”机制,鼓励企业加大对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精专人才引进力度,探索“项目+人才”“人才飞地”等模式,吸引高端人才来淮干事创业。加强清廉国企建设,唱响淮北国企好声音,为国企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